2011年11月26日 星期六

再談Intel® Visual Ranking 在中文寫作教學上的運用


 立基於認知心理學的中文寫作教學(二):產生想法.2——概念的詮釋」一文主要是探討認知心理學中的「概念場」在說明文和描寫文上的運用。然而,寫作的類型並不只於此。特別是面對敘事、議論的時候,中文寫作教學者如何運用其他元素來引導寫作學習者進行習作呢?Intel® Visual Ranking這項工具在美國語言藝術課程」的運用可以給中文寫作教學者相當多的啟發。
Intel® Visual Ranking工具主要運用於寫作的前置作業(pre-writing activity),它協助寫作學習者思考作品類型所應具備的要素,並且將這些要素加以排序並說明這些要素為何做這樣的排列。教師在進行這類課程的教學時,必須先設計一些問題引導學生思考,這些問題包括基本問題(Essential Question)、單元問題(Unit Questions)和內容問題(Content Questions)。以美國適用於該國六至八年級的「語言藝術課程」而言,該課程的設計者將這門課的學習重點設定為寫作過程(Writing process)、寫作的構成要素(Writing components)及懸疑小說的文學元素(mystery literary elements),而該課程每周上三堂課,每堂課四十五分鐘,共需四個星期完成這個單元。他們所設計的問題如下:
  • 基本問題(Essential Question)
什麼因素驅使人們去發現答案?(What drives people to find an answer?)
  • 單元問題(Unit Questions)
作者如何計畫一個故事?(How do authors plan stories?)
*什麼要素使得一個故事引人入勝?(What makes a story compelling?)
  • 內容問題(Content Questions)
*哪些元素對於創造一個吸引讀者注意的懸疑小說而言,是最重要的?(What elements are most important to create a mystery that will hold your reader's attention?)
*是什麼使得撰寫懸疑小說不同於撰寫其他類型的作品?(What makes writing a mystery different from writing in other genres?)
*好的寫作有什麼特質?(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ood writing?)
教學步驟如下:
一、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他們腦力激盪,思考基本問題(Essential Question):「什麼因素驅使人們去發現答案?(What drives people to find an answer?)」並在指派一個學生做紀錄。討論告一段落之後,將各組學生聚集在一起,讓他們彼此分享討論結果。教師要叮嚀學生:在整個寫作過程中,要繼續探索這個問題。
二、學生將持續閱讀各種類型的懸疑小說,並探索這些作品中的共同元素。然後運用這些元素去撰寫他們個人的懸疑小說。教師在這個階段應透過班級討論以及T表格( T chart )來比較或對比懸疑小說和其類型小說的不同。其中所謂的「T表格( T chart )」其樣貌如下:

三、將單元問題(Unit Questions)「什麼要素使得一個故事引人入勝?(What makes a story compelling?)展示在黑板上,並要求他們將他們的想法寫在他們的學習日誌上。並告訴他們:在整個寫作的過程中,他們要不斷回過頭來看看這個問題。
四、在學生開始閱讀懸疑小說前,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 優良寫作的品質,例如:在讀者的心中創造一個意象(create a visual image in the reader’s mind)、敘事觀點(point of view)、故事的似真性(plausibility)
  • 文學元素,例如:伏筆(foreshadowing)、人物塑造(characterization)、情節背景(setting)、布局(plot)、誤導性線索(misleading clues)以及他們在故事中所扮演的角色等等。
  • 寫作的歷程(包含寫作的前置作業、草稿、修改、編輯校對和印刷)及寫出品質優良的作品的策略,例如:閱讀、和他人對話、畫出故事的草圖等。
五、提供學生懸疑小說和短篇故事,監控學生的選擇,在他們作出適當的選擇時,在題目上給予建議。給予學生閱讀這些作品的目的並要求他們把自己當作作家一樣地閱讀作品。規定學生當他們閱讀到作品中的寫作好品質,要在學習日誌上做筆記、抄錄該作品片段,並討論這些寫作的好品質在文學元素上所扮演的角色。
除了懸疑小說和短篇故事,這個課程也允許學生閱讀極短篇懸疑小說(mini-mysteries),並讓學生和先前所閱讀的懸疑小說和短篇故事作比較。教師在這個閱讀活動所設計的問題如下:
  • 在你所閱讀的極短篇懸疑小說中,你發現了哪些文學元素?
  • 在布局、人物和結局上,極短篇懸疑小說和懸疑小說以及短篇故事有何不同?
  • 你發現哪一類的懸疑小說最引人入勝,為什麼?
之後,便進入Intel® Visual Ranking的運用:教師將全班分成若干組,讓學生利用這個線上的教學工具,將文學元素加以排序。其工具及學生的排序結果如下:

顯然學生是將問題或神祕事件(含「被發現不在原處的什麼」、「誰死了」)列為懸疑小說的首要元素。你以滑鼠點選每個項目右上方的三角形,可閱讀學生所寫下的理由,如:
學生的理由是:當懸疑小說中有一個令人激動的難題時,它通常就是一個令人激動的懸疑小說。
這是「產生想法」一個很好的工具,它帶給我許多的啟發:其一是,寫作是需要有一些前置作業的,而思考作品應有的元素及其優先順序,對於寫作成品是有一定影響的。九十九學年度第一學期,我讓選修中文寫作的學生,以育樂街為主題,在練習以五感寫作描寫這條街後,接著寫這條街的傳說事件和採訪所得的人物故事。其中,傳說事件是虛擬發生在1994年街上一家電動遊樂場的少年殺人事件。那時,我沒有引入Intel® Visual Ranking這項工具,只是告訴他們敘事所包含的要素有:時間、 地點、 人物、 原因、問題、過程及結果,並講解了各種敘事觀點的運用。我沒有運用T表格,讓他們比較新聞報導中的「少年殺人事件」和文學中的「少年殺人事件」有何不同,結果在「全知觀點」的寫作要求下,學生寫出來的作品,如同報紙上社會新聞版的刑事案件報導。對於「1994年」這個時間點的意涵無法掌握,竟然一大堆作品將「電動遊樂場」視同網咖,而不知道網路在台灣普及的年代是晚於1994年。學生在沒有這些前置作業的訓練下,不知道文學敘事中的「全知觀點」要發揮刻劃人物內心世界的寫作表現。也就說,學生在忽略文學元素下,習慣性想到什麼就寫什麼,或者模仿報紙的新聞報導,無法達到文學創作的學習目標。而在故事的似真性(plausibility)上,也很有多離譜的情節安排,例如:事後被殺的少年,在遇到殺人少年時,和顏悅色地擁抱他。作者沒有描述被殺少年的背景和心理轉折,是故事缺乏似真性的所在。而且,很多學生寫到最後都是殺人者被原諒、去當義工贖罪。我不禁要問:文學作品中的殺人事件該表現什麼,才能使作品有意義?林沖夜奔,秦得慘殺了日本警察,學生讀了這些故事後,沒意識到殺人者和被殺者之間所存在的前後因果關係及背景,就認為文學中的殺人者都是對的。為什麼他們的作品中看不到殺人少年內心的煎熬、惶恐和之後贖罪過程不被原諒的人性面?文學作品中的殺人事件如果沒有這些元素,如何讓作品呈現張力?又怎麼展現寫作者在人物塑造(characterization)上的工夫?因此,當我們要教導學生練習寫作一個飽含文學元素的虛擬殺人事件,應該有一個前置作業引導學生思考這樣的問題:「以少年殺人事件為內容的文學作品應該包含哪些要素?哪一個要素最能使作品感動讀者?是殺人者的性格?被殺者的作為?殺人者的心路歷程?殺人事件的過程?殺人事件事後的處理?殺人事件的背景?殺人事件的原因?殺人事件的場景?殺人事件中受到牽累的人?」
也許每一個學生排列出來的順序都不相同,但在說明原因的過程中,學生會開始出現許多想法,作品的深度和廣度也會慢慢被建構起來,最重要的是:當他覺得哪一點很重要,他就會在那一點下工夫,不同的感人面向就此放射、收聚,這不就是文學嗎?
Intel® Visual Ranking所排列出來的順序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它就是要學生從中去思考問題,從而解決問題。在 Intel® Visual Ranking的美國網頁上有這麼一段引自Michael J. Gelb在How to Think Like Leonardo da Vinci(如何讓自己像達文西那麼會思考)中提到這樣引人深思的話:「The exercise of ordering your favorites…ranking one a level higher than another, and then articulating why you chose the way you did-requires a depth and clarity of consideration and comparison that inspires richer appreciation and enjoyment."(將你最喜愛的幾個項目加以整理出先後順序…將你最喜愛的項目之一排列在另一個你最喜愛的項目之上,然後將你為什麼這麼排序的原因明確有力地表達出來,這樣的練習需要具有深度和清晰度的思慮和比較,而這樣的思慮和比較會激發出更豐富的品質鑑賞和樂趣。)」這段話深深影響著我,也一直引導著我前行。而學生在學習中文寫作這件事上,不也很需要如此的品質鑑賞和樂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