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9日 星期三

中文文法與中文寫作.3 中英文句型的轉換.3

中文文法與中文寫作.3 中英文句型的轉換.3

是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美軍首次遭逢軍機被擊落的命運?
是日本台南海軍航空隊。

然而,坂井三郎(Saburō Sakai )參與了這場戰役,日本官方卻未將這次的勝利歸功於他。

以下是英文維基百科對這件事的敘述:

On the third day of the battle, Sakai claimed to have shot down a B-17 flown by Captain Colin P. Kelly. Sakai, who has often been credited with the victory, was a Shotai leader engaged in this fight with the bomber, although he and his two wingmen do not appear to have been given official credit for it.

這段話以中文來表達,仍然牽涉到句型轉換的問題。

首先是 On the third day of the battle, Sakai claimed to have shot down a B-17 flown by Captain Colin P. Kelly. 這句話的後半部 a B-17 flown by Captain Colin P. Kelly是屬於被動結構,在轉換成中文表達時,必須透過以下的語構來表達:

由 A 所 + 動詞 +的+名詞

也就是:

由機長Colin P. Kelly 所駕駛的B-17 。

On the third day of the battle, Sakai claimed to have shot down a B-17 flown by Captain
Colin P. Kelly.以中文表達則是:

在這場戰役的第三天,坂井宣稱已經擊落由機長 Colin P. Kelly 所駕駛的 B-17 。

要注意:On the third day of the battle也要做結構的轉換。要先說戰役,然後再說第幾天,否則直接按照字面翻譯成「第三天的戰役」,顯然就和原文的意思有所出入。

最複雜的中英文轉換是以下這句:

Sakai, who has often been credited with the victory, was a Shotai leader engaged in this fight with the bomber, although he and his two wingmen do not appear to have been given official credit for it.

在中文裡,要先從 although he and his two wingmen do not appear to have been given official credit for it. 這句先說:

雖然日本官方在他們的判斷中,並未因這次勝利授予他和他的兩名隨從戰機人員戰功。

appear to 和 seem to 的用法相同,都是表達「被判斷是......( to be judged to be:)」的意思,也就是指日本官方的判斷。to have been given official credit for it 是被動結構,轉換成中文,要以以下語構表達:

施事者(指日本官方) + 述語(授予) + 受事者(他和他的兩名隨從戰機人員)+抽象名詞(戰功)

Sakai, who has often been credited with the victory, was a Shotai leader engaged in this fight with the bomber,

這句話中的who has often been credited with the victory也是被動句,但施事者不明。在中文裡,施事者不明的情況下,可以「人們」來當施事者。 has often been是指「從以前到現在都是經常如此」的意思,也就是「一直以來」和「經常」搭配的結構。credit someone with something 是指認為某人擁有某個成就,也就是將某個成就歸功於某人。因此轉換成中文主動句時,可以以下的方式表達:

一直以來,人們經常將這次的勝利歸功於他。

至於was a Shotai leader engaged in this fight with the bomber該怎麼以中文表達呢?

Shotai 應該是Shōtai 的誤寫,是日文しょうたい的英文拼音,也就是中文「小隊」的意思。Shotai leader 就是小隊長。engage in sth 是參與某事,在這裡使用被動態,是指奉日本政府的命令參與這場戰鬥。engaged in this fight with the bomber是指和負責投擲炸彈的士兵受命一同參與這場戰鬥。整句以中文表達則是:

是一位小隊長,和負責投擲炸彈的士兵受命一同參與這場戰鬥。

On the third day of the battle, Sakai claimed to have shot down a B-17 flown by Captain Colin P. Kelly. Sakai, who has often been credited with the victory, was a Shotai leader engaged in this fight with the bomber, although he and his two wingmen do not appear to have been given official credit for it.

以上這段英文以中文表達則是:

在這場戰役的第三天,坂井宣稱已經擊落由機長 Colin P. Kelly 所駕駛的B-17 。雖然日本官方在他們的判斷中,並未因這次勝利授予他和他的兩名隨從戰機人員戰功,但坂井是一名小隊長,他和負責投擲炸彈的士兵受命一同參與這場戰鬥,因此一直以來,人們經常將這次的勝利歸功於他。


2019年5月26日 星期日

中文文法與中文寫作.3 中英文句型的轉換.2

中文文法與中文寫作.3 中英文句型的轉換.2

您欣賞坂井三郎(Saburō Sakai )嗎?


以下是英文維基百科對他的一句描述:

Saburo Sakai was survived by his wife Haru, two daughters, and a son.


survive 在這個句子中是指在某人,特別是家人,過世後,繼續活下去(to continue to live after someone, especially a member of your family, has died)。如果我們以以下的中文被動句型來表達,您覺得可以清楚地、典雅地表意嗎?

坂井三郎被他的妻子Haru、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繼續活下去。

我想大家都會覺得以上的中文表達很奇怪。英文被動句轉換成中文時,如果直接採取中文被動句來表達,總是會讓人感到難以將意思表達清楚,也缺乏文句的流暢和典雅。

這時候,我們需要將英文的意思融會貫通,再以中文的典雅句型表達。
以下是較典雅的中文句型,適合用來表達這句話的意思:

坂井三郎身後留下妻子、兩名女兒和一名兒子。

「身後」是指一個人過世,「留下」意指「留下」之後的名詞所指的人並沒有和這位往生者一同死去。將這兩個中文詞語的意思合併在一起,也就是坂井三郎過世後,妻子、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仍然繼續存活下去,符合 survive 在英文原句所要表達的意思。「名」和「個」意思相同,但是較為典雅的用詞。

英文被動句轉換成中文表達時,往往會以主動句表達。但,轉換的過程中往往需要將英文的原意融會貫通,透過適當的詞語組合來表達。這是繼 be awarded 之後,另一個顯著的例子。


2019年5月16日 星期四

中文文法與中文寫作之2. 詞類與語構的接軌.7

中文文法與中文寫作之2. 詞類與語構的接軌.7  致使動詞與語構的接軌

中文的文言文和英文中都有所謂的「致使動詞」。在中文文言文中,最有名的例句就是蘇軾〈赤壁賦〉中的這兩個句子:

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其中的「舞」和「泣」就是致使動詞。

英文中的致使動詞更多:

He tried to impress me with his extensive knowledge of wine.
The news surprised everyone.

中文文言文以及英文中的致使動詞,在以現代中文表達時,必須以以下的語構來表達:

A(施事者)+ 使 + B(受事者) + 該致使動詞所要表達的動作

例如:「幽壑之潛蛟,孤舟之嫠婦。」以現代語體文來說,則是:

使幽壑中潛伏的蛟龍舞動使孤舟中的寡婦哭泣

如果沒有使用這個語構來表達,而是直接以以下的方式來表達,意思則會完全相反,例:

舞動幽壑中潛伏的蛟龍。

意思變成是某一施事者舉起蛟龍在舞動。

後一句如果沒有使用這個語構表達,則會造成語句不通順,而不知所云:

哭泣孤舟中的寡婦。

哭泣這一述語是不會有賓語(受詞)的。

英文的致使動詞,在轉換成以中文表達時,也大多以這個語構來表達,例如:

He tried to impress me with his extensive knowledge of wine.
                                   ⇩
他試圖以在酒方面的廣博知識使我印象深刻

The news surprised everyone.
                     ⇩
這個消息使每個人感到意外

2019年5月5日 星期日

中文文法與中文寫作.3 中英文句型的轉換.1

中文文法與中文寫作.3 中英文句型的轉換.1

以下的英文若要以中文表達,什麼樣的句型和用語最符合中文文法和語用習慣呢?

James Gosling was awarded The Economist Innovation Award in 2002.
有人把以上的句子以這樣的中文表達:

詹姆斯. 高斯林被經濟學人雜誌授予發明獎。

事實上,「被」字在中文裡通常用於描述負面的狀態,例如:「他被罵了。」而且在政府所公布的法律統一用字中,規定「給予」用於抽象事態的表述,例如:「給予鼓勵。」若是具體的物,則應使用「給與」,例如:「給與獎品。」經濟學人獎是有獎金的,不適合使用「授予」。那麼什麼樣的句型和用語適合將  James Gosling was awarded The Economist Innovation Award in 2002. 轉化成中文表達呢?您可以使用以下的中文句型和用語來轉換這個英文句子:

詹姆斯. 高斯林於2002年獲頒經濟學人發明獎。

在中文裡得獎這樣的榮耀,大多以「獲」字來表達,而將一個獎給與一個人,則用「頒」字。年分則置於受獎者和獲獎敘述之間。整句話是以主動句來陳述。「獲頒」也就是「獲得....頒發」的意思,「獲」和「頒」之間省略了頒獎者。「獲頒經濟學人發明獎。」也就是「獲得經濟學人雜誌頒發經濟學人發明獎」的意思。

你怎麼以中文描述自己得到一份獎學金呢?一般而言,獎學金要經過申請,而且不會有什麼頒獎儀式。所以,習慣上,在臺灣人們會這麼說:

我申請到農會的獎學金。

這時候就不說「我獲頒農會獎學金」了。

2019年5月1日 星期三

中文文法與中文寫作之2. 詞類與語構的接軌.6

中文文法與中文寫作之2. 詞類與語構的接軌.6

動賓式合義複詞以及動賓式詞語結構在句子中具有受事者或行為、舉措發生的原因時,我們已經整理出以下與語構接軌的情形:

A 為 B(受事者) + 動賓式合義複詞之述語 / 動賓式詞語結構

A 為 B(行為、舉措發生的原因) + 動賓式合義複詞之述語 / 動賓式詞語結構

A 向 B + 動賓式合義複詞之述語 / 動賓式詞語結構

A 與 B +動賓式合義複詞之述語 / 動賓式詞語結構

除此之外,「分類」、「分組」、「分級」「編號」、「發酵」、「發芽」等動賓式詞語結構在句中若有施事者或受事者,又該使用什麼樣的語構來表意呢?
「分類」、「分組」、「編號」,您可以使用以下的語構來表達施事者對受事者施行了這些動作:

A(施事者) + 將 + B(受事者) + 加以 + 動賓式詞語結構

例如:

居民將垃圾加以分類。

老師將學生加以分組。

農民將水果加以分級。

學校將課桌椅加以編號。


「加以」是表示在受事者身上施行了一個動作。「將」的意思和「把」的意思相同,但較為文言,「把」通常用於口語化的句子。這類語構中的受事者通常處於被動狀態,而且以物為多。「A(施事者) + 將 + B(受事者) + 加以 + 動賓式詞語結構」這類的語構在英文裡,通常是一個動詞來表達,如:classify、group、number。以英文為第一語言的中文學習者或是翻譯者,要特別注意這一雙語間的對比。

「發酵」、「發芽」呢?這類的動賓式詞語結構通常是施事者做了另一個動作,導致受事者產生了這個狀態,您可以使用以下的語構來表意:

A(施事者) + (一個描述動作的動詞、詞語結構或短語) + 使/讓 + B(受事者) +  動賓式詞語結構

例如:

媽媽在麵粉上加上酵母使它發酵。

姊姊為種子澆水讓它發芽。

「使」和「讓」的差別在於,「使」字表示施事者施行這一動作有其強烈的意志要達成某一個目的。使用「讓」字,則表示施事者以順其自然的態度施行了一個動作,而且受事者只要有施事者這一動作就很容易產生某一狀態。以英文來做對比分析,「使」字相當於 make,「讓」字相當於 l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