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9日 星期三

中文寫作課第四次作業優良作品欣賞



習作主題:寫作的輸入歷程(三)觀察事件
內容主題:台美斷交事件
題目:驚爆台灣的震撼彈
班級:103 座號:21 姓名:張毓哲 得分:


中美斷交的遠因、近因,及其事後的發展、影響,都有一定的脈絡可循。
在韓戰以後的五零年代,美國對共產世界採取圍堵政策,因此對於台灣的蔣介石的反共政權〈>>我國〉相當支持,提供對台灣的〈>>我國〉軍事與經濟援助。
而到了六零年代的末期,美國雖仍固守著六零年代甘迺迪和詹森政府對台灣當局所作的承諾,但是美國的中國政策逐漸起了變化:一九六九年一月,尼克森政府上台後,決定自同年七月緩和對中國的旅行限制和產品的購入限制;同年的十二月十一日,中斷兩年的美中官方接觸,於華沙中國大使館恢復。
一九七零年二月十八日,尼克森在外交咨文中表示「在七零年代的國際政局中,繼續孤立中國,並不能維持真正的和平」。三月六日,助理國務卿格林(Marshall Green)在記者會上表示「排除中國,將不可能進行國際對話和解決國際問題」,闡明美國政府希望與中國改善關係的立場。另一方面,由於中蘇之間出現摩擦,北京當局也開始重新檢討中美關係的基本結構,因此中美關係開始有新的進展。
一九七二年二月二一日,尼克森抵達北京。他與中國總理周恩來長談,也與毛澤東交換意見。二月二七日,尼周在上海發表聯合公報,雙方表示「兩國關係的正常化,不但對兩國人民有利,而且對亞洲及世界的緊張局勢有所助益」。3〈>>三〉天後,美國助理國務卿格林來台,說明美國信守對同盟國的條約是美國長久以來的外交政策,並表示美國獎勵其企業來台投資,美國輸出入銀行將繼續給予台灣大量融資,以擴大美國在台的銀行業務。六月五日,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通過對台軍事援助案,這表示美國雖然一方面想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正常關係,但另一方面也不想放棄台灣的戰略地位。
一九七三年十一月十四日,美國總統特別助理季辛吉與周恩來發表公報,載明中國與美國的關係正常化,只有在確認一個中國的原則基礎上才能實現。對此,蔣政權〈>>我國〉的駐美大使沈劍虹特別拜會季辛吉,詢問美國對台政策。季辛吉表示,在任何情況下,美國都不會放棄對防衛台灣所作的條約承諾。但是當沈大使問及美國與台灣的外交關係如何?季辛吉沈默未答。顯然美國對中國、台灣二者都不想放棄,但正式的名份要給中國〈>>承認中共當局為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權〉,對台灣仍持有實質的保障。
一九七六年,由民主黨的卡特當選美國總統。雖然總統換黨〈>>新任總統屬於另一個政黨〉,但卡特仍繼續執行尼克森時代對中國關係正常化的政策。他認定,台灣問題是美國與中國關係正常化時必須解決的第一個問題。一九七七年五月十二日,卡特向新聞界發表他對此一問題的態度:「美國與中國關係正常化將不設時限,但他不願意看到台灣人民遭到中共的攻擊或殘害」。十天後,他在聖母大學的演講中說到:「過去由於我們對共產主義的恐懼,使得我們去接受那些恐懼共產主義的法西斯獨裁者。由於我們對前途深具信心,我們現在已不再恐懼共產主義...」卡特並表示美國今後要化干戈為玉帛,他說「美國和中國的關係是美國全球政策的重要因素」。
一九七七年底,蘇聯入侵阿富汗,翌年四月扶持阿富汗親蘇的政權,蘇聯的擴張使美國大受威脅,更加亟欲拉攏中國。一九七八年五月二十日,卡特派國家安全顧問布里辛斯基(Brzeinski)訪問北京,向鄧小平表示美國的決心已下,美國與中國的建交工作在祕密中進行。十二月十三日,鄧小平接見美國駐北京聯絡處主任伍考克(Leonard Wood-cock),表示接受美國方面關於希望和平解決台灣問題、與台灣斷交後繼續保持非官方關係。雙方建交的預備工作至此已大致完成。
西元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六日的凌晨二點,臺灣〈>>我國〉的新聞局副局長宋楚瑜叫醒在睡夢中的蔣經國總統,告知他華盛頓與北京已同時宣布,於明年一月一日起正式建交,並與台灣的中華民國斷交,且廢止共同防禦條約。而在三點之前,美國駐台大使安克志也將此消息通知蔣經國總統。於上午九點正式宣佈斷交後,七海官邸內部政府高層也確定了緊急的危機處理辦法,重要的兩項決定就是暫停一週後公職人員增額補選,還有外交部長沈昌煥為斷交下台負責。而當天下午,在美國大使館附近,爆發群眾的抗議活動,有人以踩花生的方式,來表達對卡特總統的憤怒。
到了十二月二十七日,美國總統指派克里斯多福來台展開斷交後中美關係的談判。在台北松山機場迎接他們的,除了外交部常務次長錢復與參謀總長宋長志等人以外,還有越聚越多的憤怒人群。他們向大使的車投擲雞蛋與石頭,也〈>>又〉用竹竿刺向車內〈+竹竿〉從安克志左眼擦過,使克里斯多福幾乎以為自己回不了家。原本隔天打算返美的代表團,在蔣總統的保護下,於圓山飯店內,展開談判。十二月二七、二八,短短兩天談判了三次,卻在雙方沒共識下草草結束,台灣的法律地位與防衛問題也沒得到實質回應。會議結束後,克里斯多福直接從圓山飯店前往機場搭機離去。使得談判會場,馬上轉移至美國華府。
克里斯多福回到美國後,美國國務院要求駐美公使陸以正於一週內離開美國。美國能接受的台美關係為「人民對人民」,於是在台成立了「美國在臺協會(AIT)」,而台灣則自行成立「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CCNAA)」。
等到美國國會復會後,國會議員為了避免卡特總統在與中共建交的過程中犧牲台灣,於是在一九七八年九月通過了「杜爾史東決議案」,要求總統在做有關中國及台灣問題的重大決策前,必須先與國會討論。而美國國會參、眾兩院也在一九七九年四月十日通過了《台灣關係法》,並經美國總統卡特簽署生效。其目的在於彌補台美斷交之後所造成的安全漏洞,取代遭廢除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以規範往後的美台關係。台灣關係法到現在依然是台美討論雙邊與兩岸關係的重要依據,最重要的即是美國必須提供台灣安全的保衛,例如提供防衛性的武器,或在台遭受攻擊時,採取協助的措施。




教師評語:相較於其他同學,毓哲最能夠掌握事件發展因素並運用因果/時間等敘事結構來組織這些因素。但是在描述事件結果時,應注意引用《台灣關係法》條文來說明。事件的影響方面,不要遺漏了該事件所引起的移民潮,以及台灣國際地位和安全等層面的問題。 文中「總統換黨」有語病,最好改成「新任總統屬於另一個政黨」。「名分給中國」也最好修改成「承認中共當局為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權」。 此外,提及台灣或台灣的任何執政者時,最好以「我國」來表達,這是比較中性的表達方式。

批改符號:〈>>〉表改成......
〈+〉 表加入


寫作的輸入歷程(四):學術性寫作中的抽象概念定義

學術性寫作中首先要處理的便是文中將提及的抽象概念。有關抽象概念的功能,請連結http://www.weber.com.tw/document/pdf/SR01-001_2.pdf pp35~37

我們必須為抽象概念下定義,定義的種類,就其內容而言,有以下兩種:
1.規定型定義(stipulative definition ) :在論文中為有所爭議的名詞或概念作一界定。
2.描述型定義(descriptive definition):針對一個術語提出一個描述。

至於定義的方法主要有:
1.概念型定義,請連結http://www.weber.com.tw/document/pdf/SR01-001_2.pdf pp38~39
2.操作型定義,請連結http://www.weber.com.tw/document/pdf/SR01-001_2.pdf pp39~41

在中文裡,常使用判斷句來結構一個抽象概念的各種屬性成為定義,其句型結構如下:

(所謂的)A 係指/是指/是 B。

其中 B 必須能指出 A 的屬性。

在此我們也必須了解:何謂「屬性(attribute):」?屬性(attribute)的定義如下:
1.實體所不可或缺的性質。例如在狄卡兒的哲學裡,心的屬性是思惟,而物的屬性是廣延——佔有空間。(見三民書局《大辭典》)
2.指可以辨認的各種特徵而言。(見教師中文寫作部落格之〈探索寫作的心靈秘境(三):概念場與寫作〉)

腦力激盪.1 請討論一個拼音系統所具有的屬性

答:一個拼音系統所包含的屬性有:
符號(含子音、母音、聲調)
拼合子音、母音、聲調的規則和方法
發明者
發明的背景

腦力激盪.2 如何結構這些屬性成為一個流暢的定義?

答:可參考的結構方法:
所謂的A(A要寫出你要的拼音法名稱)係指B-1(B-1寫出發明者,發明者需加註腳者請加註腳)在B-2( B-2寫出發明背景)所訂定的/發明的C(C為一名詞,如:一套以拉丁字母拼寫中文漢字發音的拼音法。)該拼音法對照注音符號如B-3( B-3 寫出整套拼音法)。
以上句型結構及所使用的介詞可依實際內容加以變化。

腦力激盪.3 請討論「台灣主權未定論」這一概念具有哪些屬性,並以適當的中文文法結構將這些屬性組織成一個定義。
答:「台灣主權未定論」的屬性包含該論述的內容、該論述的提出者其及提出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