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3日 星期一

探索寫作的心靈祕境 (一) : 記憶與寫作



認知心理學派關於寫作有著這麼一張廣為引用的圖:這張圖說明了整個寫作的心理歷程.它究竟能為中文寫作教學帶來什麼樣的啟發和助益呢?


圖下方的左側方塊中(請點擊該圖,以便更清晰地閱讀),Flowers & Hayes揭櫫了寫作的一個基本且重要的要素:作者的長期記憶.記憶是經驗的儲存(Robinson,1979),記憶是由於當前的反應和過去的刺激所發生的事實產生了關係,這些事實乃是過去所學習的事象,或是經驗的事故.(李德高,1987)

於是,我們可以藉由心理學上的這項研究成果,解決了中文寫作上的一個疑惑:為什麼有人寫不出文章來.

在整個的寫作心理歷程中,這是最初始的階段:寫作者面對一個寫作主題時,他是不斷要從他的大腦中去搜尋與這個寫作主題的相關記憶的.當他的大腦中缺乏相關的記憶時,他是無法開始寫作的.這個歷程圖很值得我們思考的是:學生會去搜尋什麼記憶?那樣的搜尋途徑有什麼問題?其實有經驗的老師不難發現,有一大部分學生所搜尋的記憶並不是個人生活經驗的儲存和這一主題的相應處,反而是哪一篇文章裡有哪些句子是可以和目前所面臨的寫作主題連結的.這個現象凸顯這樣的問題:有一大部分的學生不能,不敢或不願針對該主題表現自己的經驗描述.他們或奉作家的現成作品為圭臬,企圖反芻;或者害怕自己的經驗或從經驗中所產生的想法並非主流.特別是在考試和交作業中的寫作行為,更是帶著一種猜測標準答案的心態在從事這樣的心靈活動.於是,我們看到了台灣大考寫作史中一篇滿分的文章"回家"所出現的問題:那個高中剛畢業的青少年想出一個原住民回到部落的感觸. 這不是這名寫作者生活中真實的個人經驗,而是來自一個社會氛圍下,對部分族群"回家"的記憶. 而閱卷教授也在那種社會氛圍下獎勵了那名考生他該有那種記憶.

這心靈的祕境被揭穿後,有更多的問題被提起了:那麼,哪一種記憶才是珍貴的?一個台灣的青少年該有什麼樣的記憶去面對測試?為什麼個人平凡的記憶在分數上變得那麼廉價?這樣評斷記憶是不是公平的?

Flower & Hayes的圖,還讓我們走進了另一個寫作的心靈祕境: 寫作者所要擁有的長期記憶,並不只有個人經驗,他還必須要有對讀者的知識.該對讀者有什麼知識呢?過去曾有學生說那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然而,真的只有如此嗎?那麼,寫作有什麼樣創造性的意義呢?其實,從台灣的廣告文案中,我們發現廣告文案的寫作者通常具有對廣告閱聽者相當豐富的知識,所以,能運用他們所能感動的文辭進行一項商品情感性或理智性的描述.在公文寫作中,我們必須熟悉上行文,平行文和下行文必須使用不同的措辭.而我們也該知道儘管都是華語區,有些說辭,在某一個華文區很流行,在另一個華文區卻不知所云.君不聞:"願景"這個美麗的外來語翻譯只有台灣人才懂;

最陌生的一個祕境莫過於"寫作計畫".這告訴我們,寫作是需要謀定而後動的.但如果寫作者不懂規劃某些文類該如何擬定寫作主題,寫作策略,甚至該如何補充更多相關知識,他真的也很難進行寫作.例如,你要高中生或大學生去寫一篇小論文,在台灣,有一大半的學生是不知所措的,他們不知道該先做一份寫作計畫,然後按照計畫一步步完成,更遑論他們會知道如何擬定寫作計畫.這樣一個寫作的歷程圖也讓我們明白:寫作不是憑空就會的,它有一個心靈境地在每個人心中,有些人的是一畝畝田;有些人的是荒漠一片;也些人的驚濤拍岸;有些人的是崇山峻嶺........

而中文寫作教學又怎能捨心理學而獨行天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