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6日 星期六

98學年度第一學期 中文寫作課 第六次作業說明

一、習作主題:文哲性寫作中的抽象概念詮釋

二、寫作要求:

(一)請以「答案」為題,寫一篇文哲性的散文。

(二)本作業評分重點包括以下幾個重點:

1.能否給「答案」這個抽象概念下一個定義?
2.能否以至少三個具體的事例詮釋「答案」這個抽象概念所涵蓋的特質?
3.能否以至少三個具體的事例說明「答案」對人類文明發展的影響?
4.能否抒發對「答案」這個抽象概念的感想?

(三)本作業所應繳交的項目包括上述散文一篇、扣分明細單一份,外加一分檢核單。檢核單及扣分明細單未交或未作者分別額外扣五分。

三、書寫工具及格式:一律以Word直放橫書繕寫。標題及教師評語,16級新細明體;個人分數登錄資料及內文,14級細明體。格式如下:

習作主題:寫作的輸入歷程(五)文哲性寫作中的抽象概念詮釋(置中)
班級: 座號: 姓名: 得分:(置中)
題目: 答案(置中)

內文(每段前空兩個字,且與個人分數登錄資料間空一行,左右對齊)

扣分明細:(左右對齊)
1. 少定義,扣 分。
2. 少 個詮釋特質的事例,扣 分。
3. 少 個說明影響的事例,扣 分。
4. 未抒發個人感想,扣 分。
5. 句子不通順,扣 分。
6. 錯別字共 字,扣 分。
7. 格式錯誤,扣 分。
8. 未作自我檢核,扣 分。
總共分:扣 分。

教師評語:(與內文間空一行,左右對齊)

※以上內容若兩頁(含)以上,須插入頁碼。

四、繳交日期:2009年12月30日第七節上課。

五、繳交方式:一律以A4雙面列印,並將電子檔e-mail 給老師,以利檢討。

六、有關遲交扣分規定請見上課須知。

2009年12月23日 星期三

寫作的輸入歷程(五):文哲性寫作中的抽象概念詮釋

對於文哲性寫作中的抽象概念,作者必須透過和這個抽象概念有關的種種事例來詮釋該抽象概念的意涵。

例如對於「幸福」這一個抽象概念,可以透過這些事例來詮釋它:每天黃昏,我總能見到家中廚房的餐桌上擺滿一盤盤令人垂涎三尺的佳餚;每一個夜晚,我總是能找到爸爸訴說一天裡大大小小的事。啊!這是我的幸福!

◎腦力激盪:請以一些事例來詮釋「挫折」的意涵和特質。

◎提示一:我奮力地衝刺,希望能奪得錦標,然而,對手一個個從我身旁快速閃過,我像是一頭遭受遺棄的幼獸,汗水和著淚水涔涔流下,我身後已無來者,我徹徹底底殿後……,這是挫折,一種生命中的苦滋味。

◎提示二:下列哪些例子較適合用來詮釋「挫折」的特質和意涵?
1.國父孫中山先生歷經十次的失敗,終於建立中華民國。
2.愛迪生不眠不休的做了 1600 多次耐熱材料和 600 多種植物纖維的實驗,才製造出第一個炭絲燈泡。
3.那是1815年6月18日的事了:拿破崙率軍與英軍交戰。當天下午,正當兩支軍隊都疲憊不堪時,布呂歇爾率領的普軍終於趕到,並猛攻法軍的右翼。晚上9時,拿破崙率領的法軍敗走。七月15日拿破崙投降了,最後被放逐到大西洋中的聖赫倫那島。一世的野心就像風中殘燭般漸漸熄滅。
4.在烏江畔,項羽看著八千江東子弟無一人生還,無顏回到江東見父老.....
答:第1、2個例子適於說明「克服挫折」,而第3、4個例子則較能說明「挫折」是什麼。

各組集體創作作品:

第一組

挫折是當我再怎麼認真唸書時,卻在考試的時候腦筋一片空白,不知如何下筆:已經數不清有多次孤獨的夜晚陪伴著我的理想,沙沙的寫字聲是充斥著房裏唯一的聲響,但是,在三天的段考中,我的腦中卻是比擬紙般的空白,每一次的下筆,都有著難化開的遲疑。一直到考完後,同學間討論的答案,聽起來竟是如此陌生,「怎麼會這樣?」我在心裡吶喊,等到成績公佈之後,那如雷貫耳的消息是青天霹靂,我將自己埋在雙手之間,顫抖的聲音嗚噎著表達那深深的挫折。

挫折是做出一項劃時代的成功作品,卻在實際試用上,比不上固有的事物〈>>挫折是嘗試失敗〉:1814年,英國人史蒂芬遜製造出世界上第一輛蒸氣火車,當時有人駕著一輛漂亮的馬車和它賽跑。但新生的火車醜陋笨重,走得很慢,漂亮的馬車驕傲地跑在前面。而且火車由於沒裝彈簧,把路基都震壞了,那是史蒂芬遜的發明挫折。

挫折是一種特別的藥,服下後端看個人心態〈刪除〉,有些人選擇要東山再起,有些卻一蹶不振:春秋時代越國的君主句踐,在經歷敗給吳王夫差的挫折後,奮發向上,臥薪嚐膽,最後在他不懈的努力下,復興越國。

在這世上的挫折是一種失敗、一種包含著極大的不甘的經歷,卻能經由個人的心態轉念,使其成為成功的墊腳石。

第二組

挫折是努力後卻得不到任何的回報:第二次段考前一晚,熬夜苦讀到天明,仍然未讀完,抱著忐忑不安的心,進入教室,儘管再怎麼絞盡腦汁,腦筋還是一片空白,毫無意義的數字在腦袋遊走,眼前的數學考卷還是一片空白,豆大的汗珠自額頭滴落,交卷的鐘聲響起,絕望佔據了我的心頭。

挫折是母親惆悵的失落感:除夕佳節的來臨,趁著大家可依團聚〈刪去〉,興奮的媽媽,花了整個下午準備著晚上的佳餚。好不容易一切才準備就緒,把外公接到餐桌後,就開動了。但不領情的外公,一作上桌,就開始嫌:「這顏色炒這樣能吃嗎?」、「一塊豆腐15元,你們是很有錢嗎?」……罵的〈>>得〉媽媽敢怒卻不敢言,愉悅的心情如綁了塊大石般的盪〈>>沉〉到谷底,臉上還必須硬擠出笑容,應和外公。

挫折是一個人茫然的走在孤獨的道路卻無人肯幫助的感覺,挫折像是死神般的難纏,無論身處光明現在〈刪除〉或矇蔽在黑暗的束縛,挫折總是能把你推下更無底的深淵,更無盡的痛楚,但相信山重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儘管是無限的失落,只要抱持著一線希望,明日朝陽的曙光一定會灑在你身上。

第三組

挫折是一個人的理想的破滅: 岳飛在收到十二道金牌班師回朝之際,說「十年之力,廢於一旦」。之後岳飛父子被丞相秦檜以謀反罪名予以逮捕審訊,由於找不到證據而無審訊結果,最終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於紹興十一年農曆十二月廿九日(1142年1月27日)除夕之夜,在杭州大理寺風波亭被賜死。

挫折是接二連三的噩耗:諸葛亮積勞成疾,終致自己病瘁,為蜀漢衰落之始。他臨終決定以楊儀統領各軍撤退,引起和楊儀有嫌隙的武將魏延不滿,雙方發生爭鬥,最後魏延失敗,在逃往漢中的途中被殺,使蜀國又損失一大將。 〈老師評:這不是一個恰當的例子。諸葛亮生平還有更顯著的挫折,包括劉備伐吳之舉使他聯吳的謀略無法進行、劉禪的昏庸無能等,都使他壯志未酬。〉

挫折是對大勢已去的無力感: 1945年4月28日,蘇聯紅軍攻入柏林市區。希特勒宣布鄧尼茨海軍元帥為元首繼承人,宣傳部長戈培爾為總理繼承人,黨務部長「鮑曼」為黨務繼承人,並下令逮捕不忠的帝國元帥戈林和蓋世太保首領希姆萊,之前他還槍斃了企圖叛逃的衛隊長,愛娃•布勞恩的親戚菲格萊因。4月30日15時30分,希特勒與愛娃•布勞恩舉行婚禮,之後希特勒用一支手槍自殺,而愛娃•布勞恩則服氰化鉀自盡。1945年5月8日夜,納粹德國正式投降,德國戰敗。

一個個的挫折會讓軟弱的人走入絕境,它像一個魔鬼,考驗著人們的意志。 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的結果是由盟軍佔領,亦是繼1942年6月中途島戰役後太平洋戰場上的另一個轉捩點。從此盟軍由戰略防禦轉變為戰略進攻,日軍由戰略進攻轉變為戰略防禦,戰略主動權已完全轉入盟軍手中。對美國來說,瓜島戰役的勝利,改善了美國自珍珠港被襲以來低沉的士氣,並對日後進攻日本太平洋島嶼和日本本土有積極的作用。美國人了解到該戰役是國力的爭鬥。 〈老師評:後面舉的例子和前面所提出的觀點不相配。〉

第四組

挫折是想要完成一件事,卻一而再再而三的失敗,使人持續灰心,導致連續性地,產生失落感::東漢末年,劉備僅有的城池新野城和徐州被曹操攻下後,展開了多年的流浪軍旅生活,一路上不停的被曹軍追殺,幾次交戰皆嚐敗仗,軍心盪到谷底,儘管想打勝仗,卻無法如願,許多將領因而隨之灰心。

挫折是快達到目的時,成果在一夕之間完全毀滅: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驍勇善戰的德軍裝甲部隊勢如破竹,挾著先進坦克以及轟炸機的掩護席捲歐洲,就在希特勒的強大野心威脅下,歐洲唾手可得,就在此時以美國為首的同盟國,決定策劃一次決定性的軍事策略-諾曼地登陸。就在登陸之後,情勢隨之扭轉,也在柏林戰役中將希特勒逼向絕望,在感受到四面楚歌的挫折下,希特勒自殺,再陰影中結束他瘋狂的一生。

挫折雖然帶給人們都是負面的影響,但堅持下去便能成就傳奇:伽利略一生追求真理,支持哥白尼學說,卻被當時的教會否認他的學說以及理論,甚至逼迫他放棄對「日心說」的支持和「太陽是不動的宇宙中心」〈+的理論〉,在教會的審判過後,他低呻著「它還是在運動的」,在面對挫折中,追求真理的堅定成了不朽的故事。

挫折讓弱者放棄未來,也讓缺乏自信的人懷疑未來,卻讓堅強的人開拓未來,所謂「愈挫愈勇」。

你覺得哪一組所寫的最能詮釋「挫折」呢?

2009年12月18日 星期五

98學年度第一學期中文寫作課第五次作業檢核單

□我已查出藤原效應所包含的屬性,並以描述型方式完成概念型定義
□我已查出亞斯柏格症候群所包含的屬性,並以描述型方式完成概念型定義
□我已查出單一選區兩票制所包含的屬性,並以描述型方式完成概念型定義
□我已查出通貨膨脹所包含的屬性,並以描述型方式完成概念型定義
□我已查出太歲所包含的屬性,並以描述型方式完成概念型定義
□我已運用適當的中文句型來寫作定義
□我已以肯定的語氣書寫定義
□我的定義已排除循環論證的錯誤
□我已寫出正確的參考資料格式
□我已辨別資料來源的可信度
□我的遣辭用句正確無誤
□我已盡力更正錯別字
□我的標點符號正確無誤
□我的書寫格式已符合規定
□我已插入頁碼。
□我已在每一則定義後附上評分名細
□我的作業已正確地裝訂
□我已將電子檔寄給老師
簽名: 日期:

98學年度第一學期 中文寫作課 第五次作業說明

一、習作主題:學術性寫作中抽象概念的定義

二、寫作要求:
1. 請查出以下抽象概念所包含的屬性,以描述型方式完成概念型定義:
(1) 藤原效應
(2) 亞斯柏格症候群
(3) 單一選區兩票制
(4) 通貨膨脹
(5) 太歲
2. 本作業評分重點包括以下幾個重點:
(1) 能否掌握每個抽象概念所應涵蓋的屬性。
(2) 能否掌握概念型定義的寫作技巧。
(3) 能否運用適當的中文句型來寫作定義。
(4) 能否寫出正確的參考資料格式。
(5) 能否辨別資料來源的可信度。

3. 本作業所涵蓋的五個抽象概念分別各佔一百分。

4. 本作業所應繳交的項目包括上述五個抽象概念的定義、扣分明細單各一份,外加一分檢核單。檢核單及扣分明細單未交或未作者分別額外扣五分。

三、書寫工具及格式:一律以Word直放橫書繕寫。標題及教師評語,16級新細明體;個人分數登錄資料及內文,14級細明體。每一個定義的格式如下:

習作主題:寫作的輸入歷程(四)學術性寫作中抽象概念的定義(置中)
班級: 座號: 姓名: 得分:(置中)
題目: (1) 藤原效應(置中)

內文(每段前空兩個字,且與個人分數登錄資料間空一行,左右對齊)
參考資料
扣分明細:(左右對齊)
1. 少 / 多 個屬性/案例,扣 分。
2. 陷入循環論證,扣 分。
3. 未能使用肯定語氣作定義,扣 分。
4. 未能使用適當的中文句型定義,扣 分。
5. 參考資料格式不正確,扣 分。
6. 參考資料不恰當,扣 分。
7. 句子不通順,扣 分。
8. 錯別字共 字,扣 分。
9. 未作自我檢核,扣 分。
總共分:扣 分。
教師評語:(與內文間空一行,左右對齊)
※以上內容若兩頁(含)以上,須插入頁碼。
四、繳交日期:2009年12月23日第七節上課。

五、繳交方式:一律以A4雙面列印,並將電子檔e-mail 給老師,以利檢討。

六、有關遲交扣分規定請見上課須知。

2009年12月9日 星期三

中文寫作課第四次作業優良作品欣賞



習作主題:寫作的輸入歷程(三)觀察事件
內容主題:台美斷交事件
題目:驚爆台灣的震撼彈
班級:103 座號:21 姓名:張毓哲 得分:


中美斷交的遠因、近因,及其事後的發展、影響,都有一定的脈絡可循。
在韓戰以後的五零年代,美國對共產世界採取圍堵政策,因此對於台灣的蔣介石的反共政權〈>>我國〉相當支持,提供對台灣的〈>>我國〉軍事與經濟援助。
而到了六零年代的末期,美國雖仍固守著六零年代甘迺迪和詹森政府對台灣當局所作的承諾,但是美國的中國政策逐漸起了變化:一九六九年一月,尼克森政府上台後,決定自同年七月緩和對中國的旅行限制和產品的購入限制;同年的十二月十一日,中斷兩年的美中官方接觸,於華沙中國大使館恢復。
一九七零年二月十八日,尼克森在外交咨文中表示「在七零年代的國際政局中,繼續孤立中國,並不能維持真正的和平」。三月六日,助理國務卿格林(Marshall Green)在記者會上表示「排除中國,將不可能進行國際對話和解決國際問題」,闡明美國政府希望與中國改善關係的立場。另一方面,由於中蘇之間出現摩擦,北京當局也開始重新檢討中美關係的基本結構,因此中美關係開始有新的進展。
一九七二年二月二一日,尼克森抵達北京。他與中國總理周恩來長談,也與毛澤東交換意見。二月二七日,尼周在上海發表聯合公報,雙方表示「兩國關係的正常化,不但對兩國人民有利,而且對亞洲及世界的緊張局勢有所助益」。3〈>>三〉天後,美國助理國務卿格林來台,說明美國信守對同盟國的條約是美國長久以來的外交政策,並表示美國獎勵其企業來台投資,美國輸出入銀行將繼續給予台灣大量融資,以擴大美國在台的銀行業務。六月五日,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通過對台軍事援助案,這表示美國雖然一方面想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正常關係,但另一方面也不想放棄台灣的戰略地位。
一九七三年十一月十四日,美國總統特別助理季辛吉與周恩來發表公報,載明中國與美國的關係正常化,只有在確認一個中國的原則基礎上才能實現。對此,蔣政權〈>>我國〉的駐美大使沈劍虹特別拜會季辛吉,詢問美國對台政策。季辛吉表示,在任何情況下,美國都不會放棄對防衛台灣所作的條約承諾。但是當沈大使問及美國與台灣的外交關係如何?季辛吉沈默未答。顯然美國對中國、台灣二者都不想放棄,但正式的名份要給中國〈>>承認中共當局為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權〉,對台灣仍持有實質的保障。
一九七六年,由民主黨的卡特當選美國總統。雖然總統換黨〈>>新任總統屬於另一個政黨〉,但卡特仍繼續執行尼克森時代對中國關係正常化的政策。他認定,台灣問題是美國與中國關係正常化時必須解決的第一個問題。一九七七年五月十二日,卡特向新聞界發表他對此一問題的態度:「美國與中國關係正常化將不設時限,但他不願意看到台灣人民遭到中共的攻擊或殘害」。十天後,他在聖母大學的演講中說到:「過去由於我們對共產主義的恐懼,使得我們去接受那些恐懼共產主義的法西斯獨裁者。由於我們對前途深具信心,我們現在已不再恐懼共產主義...」卡特並表示美國今後要化干戈為玉帛,他說「美國和中國的關係是美國全球政策的重要因素」。
一九七七年底,蘇聯入侵阿富汗,翌年四月扶持阿富汗親蘇的政權,蘇聯的擴張使美國大受威脅,更加亟欲拉攏中國。一九七八年五月二十日,卡特派國家安全顧問布里辛斯基(Brzeinski)訪問北京,向鄧小平表示美國的決心已下,美國與中國的建交工作在祕密中進行。十二月十三日,鄧小平接見美國駐北京聯絡處主任伍考克(Leonard Wood-cock),表示接受美國方面關於希望和平解決台灣問題、與台灣斷交後繼續保持非官方關係。雙方建交的預備工作至此已大致完成。
西元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六日的凌晨二點,臺灣〈>>我國〉的新聞局副局長宋楚瑜叫醒在睡夢中的蔣經國總統,告知他華盛頓與北京已同時宣布,於明年一月一日起正式建交,並與台灣的中華民國斷交,且廢止共同防禦條約。而在三點之前,美國駐台大使安克志也將此消息通知蔣經國總統。於上午九點正式宣佈斷交後,七海官邸內部政府高層也確定了緊急的危機處理辦法,重要的兩項決定就是暫停一週後公職人員增額補選,還有外交部長沈昌煥為斷交下台負責。而當天下午,在美國大使館附近,爆發群眾的抗議活動,有人以踩花生的方式,來表達對卡特總統的憤怒。
到了十二月二十七日,美國總統指派克里斯多福來台展開斷交後中美關係的談判。在台北松山機場迎接他們的,除了外交部常務次長錢復與參謀總長宋長志等人以外,還有越聚越多的憤怒人群。他們向大使的車投擲雞蛋與石頭,也〈>>又〉用竹竿刺向車內〈+竹竿〉從安克志左眼擦過,使克里斯多福幾乎以為自己回不了家。原本隔天打算返美的代表團,在蔣總統的保護下,於圓山飯店內,展開談判。十二月二七、二八,短短兩天談判了三次,卻在雙方沒共識下草草結束,台灣的法律地位與防衛問題也沒得到實質回應。會議結束後,克里斯多福直接從圓山飯店前往機場搭機離去。使得談判會場,馬上轉移至美國華府。
克里斯多福回到美國後,美國國務院要求駐美公使陸以正於一週內離開美國。美國能接受的台美關係為「人民對人民」,於是在台成立了「美國在臺協會(AIT)」,而台灣則自行成立「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CCNAA)」。
等到美國國會復會後,國會議員為了避免卡特總統在與中共建交的過程中犧牲台灣,於是在一九七八年九月通過了「杜爾史東決議案」,要求總統在做有關中國及台灣問題的重大決策前,必須先與國會討論。而美國國會參、眾兩院也在一九七九年四月十日通過了《台灣關係法》,並經美國總統卡特簽署生效。其目的在於彌補台美斷交之後所造成的安全漏洞,取代遭廢除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以規範往後的美台關係。台灣關係法到現在依然是台美討論雙邊與兩岸關係的重要依據,最重要的即是美國必須提供台灣安全的保衛,例如提供防衛性的武器,或在台遭受攻擊時,採取協助的措施。




教師評語:相較於其他同學,毓哲最能夠掌握事件發展因素並運用因果/時間等敘事結構來組織這些因素。但是在描述事件結果時,應注意引用《台灣關係法》條文來說明。事件的影響方面,不要遺漏了該事件所引起的移民潮,以及台灣國際地位和安全等層面的問題。 文中「總統換黨」有語病,最好改成「新任總統屬於另一個政黨」。「名分給中國」也最好修改成「承認中共當局為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權」。 此外,提及台灣或台灣的任何執政者時,最好以「我國」來表達,這是比較中性的表達方式。

批改符號:〈>>〉表改成......
〈+〉 表加入


寫作的輸入歷程(四):學術性寫作中的抽象概念定義

學術性寫作中首先要處理的便是文中將提及的抽象概念。有關抽象概念的功能,請連結http://www.weber.com.tw/document/pdf/SR01-001_2.pdf pp35~37

我們必須為抽象概念下定義,定義的種類,就其內容而言,有以下兩種:
1.規定型定義(stipulative definition ) :在論文中為有所爭議的名詞或概念作一界定。
2.描述型定義(descriptive definition):針對一個術語提出一個描述。

至於定義的方法主要有:
1.概念型定義,請連結http://www.weber.com.tw/document/pdf/SR01-001_2.pdf pp38~39
2.操作型定義,請連結http://www.weber.com.tw/document/pdf/SR01-001_2.pdf pp39~41

在中文裡,常使用判斷句來結構一個抽象概念的各種屬性成為定義,其句型結構如下:

(所謂的)A 係指/是指/是 B。

其中 B 必須能指出 A 的屬性。

在此我們也必須了解:何謂「屬性(attribute):」?屬性(attribute)的定義如下:
1.實體所不可或缺的性質。例如在狄卡兒的哲學裡,心的屬性是思惟,而物的屬性是廣延——佔有空間。(見三民書局《大辭典》)
2.指可以辨認的各種特徵而言。(見教師中文寫作部落格之〈探索寫作的心靈秘境(三):概念場與寫作〉)

腦力激盪.1 請討論一個拼音系統所具有的屬性

答:一個拼音系統所包含的屬性有:
符號(含子音、母音、聲調)
拼合子音、母音、聲調的規則和方法
發明者
發明的背景

腦力激盪.2 如何結構這些屬性成為一個流暢的定義?

答:可參考的結構方法:
所謂的A(A要寫出你要的拼音法名稱)係指B-1(B-1寫出發明者,發明者需加註腳者請加註腳)在B-2( B-2寫出發明背景)所訂定的/發明的C(C為一名詞,如:一套以拉丁字母拼寫中文漢字發音的拼音法。)該拼音法對照注音符號如B-3( B-3 寫出整套拼音法)。
以上句型結構及所使用的介詞可依實際內容加以變化。

腦力激盪.3 請討論「台灣主權未定論」這一概念具有哪些屬性,並以適當的中文文法結構將這些屬性組織成一個定義。
答:「台灣主權未定論」的屬性包含該論述的內容、該論述的提出者其及提出的背景。

2009年12月8日 星期二

掌握描寫的主體

批改學生的作文時,常常會發現學生未能掌握描寫的主體。例如,所要描寫的主體是老師,但卻寫出以下的句子:

那天老師帶我們去參觀育幼院,院童落寞的神情使我感到哀傷。

你看得出這段話要凸顯所要描寫的老師的什麼特質嗎?其實在上述這段文章中所描寫的主體是「院童」,而非「老師」。同樣的題材,如果要改成以「老師」為主體,要怎麼寫呢?我們可以嘗試以下的寫法:

我國中一年級的導師為了讓我們懂得知福、惜福,曾經安排我們去參觀育幼院。那天,看到院童落寞的神情,我心中不由得感傷起來,這時我深深地感受到老師的用心。

最近讓國文課的班級習作「石想」,結果有人寫出以下的句子:

萬里長城也是用石頭做成的,站在長城上,我感受到古人工程技術的偉大。

這句話所要描述的主體顯然是「萬里長城」,而非「石」。以「石」為主體的寫法如何呢?你可以這樣寫:

石,築起了中國古代北方的一段防禦史:經年,累月,石被抱在一個個服徭役的男子懷中,然後,堆疊起這個星球上最顯著的一道牆。帝王得意地笑了,而那名喪夫的婦人則傷心地哭了起來。當下,群石,似有感知地坍塌了下來。

還有,以下的句子怎麼改成以「石」為主體的寫法呢?

與石有關的風俗便是風獅爺、石敢當和石碑了。

這樣寫,「石」的主體性並不顯著,何不嘗試以下的寫法:

石,以其堅硬的特質在金門化作七十二尊風獅爺,年年歲歲抵擋著陣陣強勁的季風;石,以其穩重,坐鎮街衢,要止住一股股煞氣。而在歷史長河中,人類似乎也依賴著石不爛去的質地,把豐功偉業和ㄧ些恩怨糾紛硬是刻在石身上。君不見赤崁樓前一列石化作贔屭隻隻,說起了那起官逼民反的是是非非?

掌握寫作的主體是寫作的重要基礎,就像攝影一樣,你要知道你要把焦點放在哪裡,否則,一切都是模糊的,甚至離題。

2009年11月22日 星期日

主觀語言與客觀語言的分野

在台灣,我們常聽到這樣的話:「這個太主觀了啦!我們都不這麼認為。」或者「大家都這麼認為,所以這很客觀。」看起來,在台灣,人們似乎是以認同人數的多寡來判斷主觀或客觀。然而,這樣的判斷方法適當嗎?如果,一個精神科醫生說:「他罹患了憂鬱症。」其他人都說:「我們不覺得。」那麼,表決能不能決定一個人是不是罹患了什麼疾病呢?一個天性浪漫的人說:「我愛暮靄沉沉的黃昏,那是一天中最美的景致。」聽到這句話的人能不能也以投票方式決定這句話很客觀呢?「主觀」就該受到貶抑嗎?「客觀」就永遠是對的嗎?

在邏輯學上,所謂的「主觀語言」和「客觀語言」的判定並非來自認同人數的多寡,「主觀」和「客觀」也不是一種評價標準,也就是說:我們不能貶抑主觀語言,也不能因為那是客觀語言就認定那句話絕對沒有問題。在邏輯學上,「主觀語言」係指帶有價值判斷的語言,也就是判斷某人、某事、某物、某景,其好壞、美醜、貴賤……等含有兩個相對評價之其中一種評價或介於兩種極端評價之間的評價語言。例如,「他是一個好學生」和「他很普通」就是兩句主觀語言,因為「好」和「普通」都是評價性字眼。相對的,不帶有評價而只是作事實判斷的語言,就是「客觀語言」,例如「台灣主權未定論是一種台獨理論」及「這兩個颱風會產生藤原效應」這兩句話都在進行事實判斷,所以是客觀語言。

我們在閱讀資訊、聆聽他人言說或寫作文章時,掌握「主觀語言」與「客觀語言」的分野,是非常重要的。對於「主觀語言」,我們要瞭解其背後的價值觀。例如,讀、聽、寫「他是一個好老師」這句話時,你要知道「好老師」這個評價是基於什麼樣的看法?也許這句話背後的價值觀是「考試和作文評分都很寬鬆;上課任由學生吃便當、打手機;違反校規絕對不處理,就是好老師。」或者「出題很嚴謹;作文評分有依據;課堂管教嚴格以保障所有同學聽課權益;違反校規一定處理,所以是一個好老師。」前者和後者顯然是兩個迥異的價值觀。問題是,那一個價值觀才是合理的?學生常常會講出這樣一句很不負責的話:「那是我的價值觀。」就想要使自己的言論逃脫各種批判,例如就有學生崇拜徐志摩的婚姻生活,問他為什麼?他說:「那是我的價值觀。」無論如何,「那是我的價值觀。」不是萬能的擋箭牌,你展露一個價值觀時,必須要能讓你的價值觀具有說服力。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因為較多人支持哪一個價值觀,就說那是「客觀的看法」。我們只能說某一個學校的學生對老師的評價較傾向於某一個價值觀,從他們的價值觀,我們也瞭解了他們的素質和校風。

至於,面對「客觀語言」時,我們要判斷其真假和其定義。例如看到、聽到「這兩個颱風會產生藤原效應」這句話時,我們應該要注意的是:什麼是「藤原效應」?究竟會不會產生?「客觀語言」也包含虛假、錯誤的訊息,例如「2009年台灣大學在世界大學的排行是第40名。」事實上是還沒到第40名,所以這句客觀語言是假的。你不能因為它是一句客觀語言就斷然認為它沒問題。

在寫作時,特別是學術性寫作和報導,確保自己的客觀語言正確無誤;而有所評論時,也應該注意自己是受到什麼樣的價值觀影響而寫出這麼樣的主觀語言,對一個寫作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基本修養。

2009年11月20日 星期五

中文寫作課第四次作業檢核單

□ 我已自訂題目
□ 我已以報導性語言及中性語言描述該事件
□ 在我的描述中已包含事件發生的時間
□ 在我的描述中已包含事件發生的地點
□ 在我的描述中已包含事件中參與的人物
□ 在我的描述中已包含事件發生的原因
□ 在我的描述中已包含事件發生的過程
□ 在我的描述中已包含事件發生後的結果
□ 在我的描述中已包含事件所造成的影響
□ 我已在文章中並陳不同團體對同一事件不同的說法
□ 我已流暢的描述事件
□ 我已採用時間/因果為主軸的敘事結構來描述事件
□ 我的遣辭用句正確無誤
□ 我已盡力更正錯別字
□ 我的標點符號正確無誤
□ 我的字數已達到兩頁滿
□ 我的書寫格式已符合規定
□ 我已附上示意圖
□ 我已將電子檔 E-mail 給老師,並雙面印刷。

簽名:______________

未收到e-mail的同學,請以此更新版檢核單作為檢核依據。

2009年11月18日 星期三

98學年度第一學期 中文寫作課 第四次作業說明

一、習作主題:敘述事件
二、寫作要求:
1. 台美斷交在臺灣的歷史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件,這個事件帶給臺灣非常大的衝擊。請從下列的影片及網頁中,掌握觀察事件的元素,完成一篇敘事文,題目自訂。
http://www.youtube.com/watch?v=3peRFHE1r_U
http://www.ait.org.tw/zh/about_ait/tra/
http://www.tipi.com.tw/taiwanhistory_detail.php?pageNum_RecTWHIS=1&totalRows_RecTWHIS=100&twhis_type=1&twhis
2. 本作業評分重點包括以下幾個重點:
(1)能否以報導性語言及中性語言描述該事件?
(2)能否掌握觀察事件所應掌握的各種要素?
(3)能否流暢地敘述事件?
(4)能否處理不同立場的團體對同一事件的敘述和評論?
(5)能否在寫作中作自我監控?
3. 本作業所應繳交的內容包括「各組所製作的台美斷交示意圖」、「個人所撰寫的敘事文」及「作業檢核單」。其中「作業檢核單」採額外加扣分方式計分。
4. 字數:A4列印至少兩頁。
三、書寫工具及格式:一律以Word直放橫書繕寫。標題及教師評語,16級新細明體;個人分數登錄資料及內文,14級細明體。格式如下:

習作主題:寫作的輸入歷程(三)觀察事件(置中)
內容主題:台美斷交事件(置中)
題目:(自訂)(置中)
班級: 座號: 姓名: 得分:(置中)
內文(每段前空兩個字,且與個人分數登錄資料間空一行,左右對齊)
教師評語:(與內文間空一行,左右對齊)

※以上內容若兩頁(含)以上,須插入頁碼。
四、繳交日期:2009年12月2日第七節上課。
五、繳交方式:一律以A4雙面列印,並將電子檔e-mail 給老師,以利檢討。
六、有關遲交扣分規定請見上課須知。

2009年11月6日 星期五

中性語言與非中性語言的分野

寫作時,掌握好「中性語言」與「非中性語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語文基礎。特別是寫作報導性的文章及學術性的文章時,更應該在遣詞用語上特別注意自己所使用的語彙和句子是否為中性語言。以下的語彙和句子,你可以分辨何者為中性語言?何者為非中性語言嗎?

§ 這是一本好書
§ 政府官員
§ 公僕
§ 政客
§ 這是屬於台獨思想的言論
§ 這真是令人振奮的消息

判定這些語彙和句子是否為中性語言的關鍵在於:這些語彙和句子是否含有評價或情緒表達成分。「這是一本好書」的「好」是一個評價性字眼,所以,這是非中性語言。「政府官員」沒有任何評價字眼或情緒表達字眼,所以是中性語言。「公僕」是帶有讚美的評價字眼,所以,也是非中性語言。同樣的,「政客」在中文裡通常帶有貶意,所以也是非中性字眼。「這真是令人振奮的消息」中的「令人振奮」顯然是對這句話中的「消息」進行評價也帶有情緒的表達意涵,所以,是非中性語言。

學生最容易判斷錯誤的是「這是屬於台獨思想的言論」這句話。很令人詫異的是,他們有人認為這是非中性語言。事實上,「這是屬於台獨思想的言論」並沒有任何評價或情緒表達字眼在其中。「這是屬於台獨思想的言論」只是在作一個事實判斷,判斷某一言論是否屬於台獨言論,所以,這是中性語言。相對的,「這是屬於主張統一的言論」也是中性語言。

在臺灣,不同的政治團體,也有他們各自的非中性語言。當我們在閱讀這些不同立場的言論時,也要注意其所含有的非中性語言成分。例如「蔣氏政權」一詞屬於反對蔣介石父子統治陣營所使用的語彙,「蔣公」則是蔣介石先生的追隨者對他的敬稱。在提到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時,稱「美匪建交」是九零年代以前,中華民國當局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所提出的非中性語言。

2009年11月4日 星期三

寫作過程中的監控

常常在批改作文的時候,看到很多學生忽略了題目的要求。這是因為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缺乏「自我監控」的意識。要作好「自我監控」的方法就是列出一張檢核單,作為監控的工具。以下以98學年度第一學期中文寫作課的第一次作業的要求為例,說明如何完成檢核單。

製作檢核表的步驟包括:

§ 檢視題目的要求
§ 將題目的要求條列出來
§ 在這些要求外加上一般的寫作要求
§ 以進行式及完成式描述自己的監控目標
§ 在該描述句前加上可供打勾的符號

步驟一: 檢視題目的要求

§「內容必須包含對風的視覺摹寫、聽覺摹寫、觸覺摹寫,並描寫風所造成的自然、人文景觀至少各一種;同時也必須描述與風有關的歷史事件至少一件。」的要求包含對風的視覺摹寫、聽覺摹寫、觸覺摹寫及風所造成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歷史事件至少各一件。


步驟二:將題目的要求條列出來

§ 風的視覺摹寫
§ 風的聽覺摹寫
§ 風的觸覺摹寫
§ 風所造成的自然景觀
§ 風所造成的人文景觀
§ 風所造成的歷史事件

步驟三:加上一般的寫作要求

§ 文章流暢
§ 遣辭用句正確無誤
§ 錯別字已更正
§ 標點符號的使用正確無誤

步驟四: 以進行式及完成式描述自己的監控目標

§ 我已在文章中進行/完成風的視覺摹寫
§ 我已在文章中進行/完成風的聽覺摹寫
§ 我已在文章中進行/完成風的觸覺摹寫
§ 我已在文章中進行描述/描述了風所造成的自然景觀
§ 我已在文章中進行描述/描述了風所造成的人文景觀
§ 我已在文章中進行描述/描述了風所造成的歷史事件
§ 我的文章流暢
§ 我的遣辭用句正確無誤
§ 我已盡力更正錯別字
§ 我的標點符號正確無誤

步驟五:完成檢核單


□我已在文章中進行/完成風的視覺摹寫
□我已在文章中進行/完成風的聽覺摹寫
□我已在文章中進行/完成風的觸覺摹寫
□我已在文章中進行描述/描述了風所造成的自然景觀
□我已在文章中進行描述/描述了風所造成的人文景觀
□我已在文章中進行描述/描述了風所造成的歷史事件
□我的文章流暢
□我的遣辭用句正確無誤
□我已盡力更正錯別字
□我的標點符號正確無誤

以上檢核單在寫作時應該放置作業旁,當你還在進行時,可以圈選「進行」或「進行描述」。等到確認完成後,再圈出「完成」、「描述了」。最後一次檢查時,若已確認全部完成,就在打勾處打勾,慶祝自己完成任務。

當然,在應試的過程當中,這樣的檢核意識是要快速在腦海中浮現,並且分分秒秒注意的。

2009年10月28日 星期三

寫作的輸入歷程 (三):觀察事件

觀察事件,應掌握以下的要素:

§ 時間
§ 地點
§ 人物
§ 原因
§ 過程
§ 結果

§ 影響


◎ 請連結http://web.hku.hk/~jwilam/reading/story/narrative_schema.htm 閱讀更多這方面的技巧說明。

◎腦力激盪

台美斷交在臺灣的歷史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件,這個事件帶給臺灣非常大的衝擊。請從下列的影片及網頁中,掌握觀察事件的元素,完成一篇敘事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3peRFHE1r_U
http://www.ait.org.tw/zh/about_ait/tra/
http://www.tipi.com.tw/taiwanhistory_detail.php?pageNum_RecTWHIS=1&totalRows_RecTWHIS=100&twhis_type=1&twhis_id=84

◎重要寫作基礎

€ 在觀賞影片及閱讀資料時,你必須密切注意掌握中性語言與情緒語言的分野,並且嚴守以報導性語言及中性語言描述的原則。當你讀到主觀性的語言時,你要懂得看出該論述的價值觀和立論的基礎是否合理。若是客觀性的語言,則要掌握其敘述的真假。(有關語言性質的辨別請見上課筆記及〈中性語言與非中性語言的分野〉一文。)

€ 影片或網站資料的製作者各有其立場,你要堅守的立場是:一個在事件發生三十年後,回顧該事件的一名台灣高中生。請超越黨派、族群,練習客觀描述這個事件。事件中若牽涉到雙方說法不一致時,請平衡報導兩造說法。


◎可嘗試的資料統整方法

由於這個歷史事件所牽涉到的人物相當多,時間從當時的官員得知消息到最後雙方代表進行談判,也不是短短的一天,但整個事件演變的現場卻似乎可以作為整個事件描述的綱領。所以先找出有哪幾個現場,然後透過Word的繪圖工具畫出一個個方塊或圓形。同組同學研討出的結果有幾個現場,就畫幾個方塊或圓形。然後在每一個方塊或圓形裡標上現場一、現場二....等.「現場一」後加冒號,填上地點。其他依此類推。然後在每一個現場裡填入時間,並描述在這個現場所發生的事。有了這些圖之後,再依照時間先後,以箭號連結這些方塊或圖形。這個圖將可幫助你掌握這個複雜事件的來龍去脈。對下一步的寫作活動有很大的幫助。

2009年10月27日 星期二

98學年度第一學期 中文寫作課 第三次作業說明

一、習作主題:撰寫自傳

二、寫作要求:
1.請設定讀者,撰寫一篇「自傳」。
2.字數不限,但不得超過1500字。
3.內容必須包含上課所研討的各種自傳撰寫重點。
4. 請設計一份封面,並附目錄,而且要裝訂。

三、書寫工具及格式:一律以Word直放橫書繕寫。封面字級自訂。正文,標題及內文依大綱模式自動處理,但要空出行距,供老師修改。評分及評語,16級新細明體。格式如下:

(1)封面:
習作主題:寫作的輸入歷程(二)撰寫自傳(置中)
題目:(自訂,置中)
班級: 座號: 姓名: 得分:(置中)
日期(置中)

(2)目錄
目錄(16級,置中)
目錄內文依照上課所講授的方法處理。

(3)正文
題目(置中)
小標題(置中)
內文(左右對齊)

(4)評分、評語頁
分數:(靠左對齊)
評語:

※以上內容若兩頁(含)以上,須插入頁碼。
四、繳交日期:2009年11月4日第七節上課。
五、繳交方式:一律以A4雙面列印。
六、有關遲交扣分規定請見上課須知。

※ 此作業說明,已以電子郵件傳遞至各組組長信箱,請詳閱該說明。

2009年10月21日 星期三

98學年度第一學期 中文寫作課 第二次作業說明

一、習作主題:描寫人物

二、寫作要求:
1.請以「我的家人」作為主題,自訂題目完成一篇散文。
2.字數不限,但不得超過3000字。
3.內容必須展現出各種描寫人物的技巧,包括:(1)對你所描寫的人物進行視覺摹寫(含外貌、表情、神態等)(2)以數個事件的描述,刻劃你所描寫的人物所具有的性格、思想和為人等。(3)以上兩種技巧在比例上必須做適當的安排。

三、書寫工具及格式:一律以Word直放橫書繕寫。標題及教師評語,16級新細明體;個人分數登錄資料及內文,14級細明體。格式如下:

習作主題:寫作的輸入歷程(二)描寫人物(置中)

內容主題:我的家人(置中)

題目:(自訂)

班級: 座號: 姓名: 得分:(置中)

內文(每段前空兩個字,且與個人分數登錄資料間空一行,左右對齊)

教師評語:(與內文間空一行,左右對齊)

※以上內容若兩頁(含)以上,須插入頁碼。
四、繳交日期:2009年10月28日第七節上課。
五、繳交方式:一律以A4雙面列印。
六、有關遲交扣分規定請見上課須知。

2009年10月14日 星期三

98學年度第一學期 中文寫作課 第一次作業說明

一、題目:風
二、寫作要求:
1. 內容必須包含對風的視覺摹寫、聽覺摹寫、觸覺摹寫,並描寫風所造成的自然、人文景觀至少各一種;同時也必須描述與風有關的歷史事件至少一件。
2. 作品內容務必以「風」為主體,形成一篇流暢的文章。
3. 字數不限。
三、書寫工具及格式:一律以Word直放橫書繕寫。標題及教師評語,16級新細明體;個人分數登錄資料及內文,14級細明體。格式如下:


習作主題:寫作的輸入歷程(一)觀察現象(置中)
題目:風(置中)
班級: 座號: 姓名: 得分:(置中)

內文(每段前空兩個字,且與個人分數登錄資料間空一行,左右對齊)
教師評語:(與內文間空一行,左右對齊)


※以上內容若兩頁(含)以上,須插入頁碼。
四、繳交日期:2009年10月21日第七節上課。
五、繳交方式:一律以A4雙面列印。
六、有關遲交扣分規定請見上課須知。

寫作的輸入歷程 (二):觀察人物

描寫人物最基本的功夫就是觀察所要描寫的人物。

觀察人物的重點包括:

§ 外貌
§ 言談
§ 舉止
§ 表情
§ 態度
§ 思想

以下就讓我們進行這方面的練習吧!

◎腦力激盪1
請小組共同討論:「如何描寫一個人的外貌表情?」並完成一段對人的視覺摹寫。
提示:髮型如何?身材如何?面容如何?笑起來如何?生氣的時候如何?還有.......?

◎腦力激盪2
請小組共同討論:「 如何描寫一個人的舉止?」並完成一段文章。
提示:跑步的樣子如何?走路的時候如何?吃飯的時候如何?還有.......?

◎腦力激盪3
請小組共同討論:「你們所描寫的人有哪些言談內容最容易表現出他的人格特質?」並完成一段文章。
提示:哪些話顯現他的幽默感?哪些話顯示他對人的關心?

◎腦力激盪4
請小組共同討論:「有哪些事情可以凸顯一個人的態度思想?」並完成一段文章。
提示:什麼事情凸顯他是一位富正義感的人?什麼事情可以凸顯他的生活態度?什麼事情展現了他的堅強或懦弱?還有.....?

有關人物描寫請連結
http://humanistic.mit.edu/people/faculty/profiles/Tom-Levenson


這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寫作與人文研究( Writing and Humanistic Studies,簡稱WHS)課程採訪Thomas Levenson談論他的作品 Newton and the Counterfeiter的內容。這篇文章所討論的作品,雖然屬於英文寫作,但其中所提到一些觀念是值得中文寫作參考的。從WHS所提出的問題,我們可以知道傳記的寫作(亦即大型的人物描寫),我們應注意的事。
茲將訪問提要翻譯如下:
1.What makes Newton the "world's greatest scientist?
  是什麼因素使得牛頓成為偉大的科學家?
2.Why did you decide to write Newton and the Counterfeiter?
  為什麼你決定寫Newton and the Counterfeiter?
3.What sources did you use?
 你使用了什麼資源?
4.Is there any completely new material in the book?
 在這本書中有哪些是全新的題材?
5.In your view, what are the most newsworthy points in your book?  
 就你的觀點而言,在你所寫的這本新書中,什麼是最具新聞價值的賣點?
6.When writing the book, was there anything that really surprised you about Newton, or about any of the characters you mention?
 當你寫這本書時,有什麼事情讓你真正地為牛頓感到驚訝?或者牛頓有什麼樣的特質使你感到驚訝?
7.Did you enjoy writing about the London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Why?
 你喜歡寫十八世紀的倫敦嗎?為什麼?
8.Do you believe that this period in Newton’s life changed him?
 你相信在倫敦的這段歲月改變了牛頓嗎?
 

你要寫作某一個人物時,也該問問自己這些問題:是什麼因素使你所描寫的人成為那樣的人?背後有什麼樣的故事?你的資料或資訊來源可靠嗎?你的取材有意義嗎?

以下 是一些有關傳記寫作的網站,去看看吧!
http://city.udn.com/59646/2997735?tpno=0&cate_no=76511
http://210.70.76.200/guide/read1.htm

看看以下的影片,體會描述人物如何取材: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NQv-DCG1K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m2-oNhxMy4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Vv2cHrpACg

除了傳記,現代作家也以短小的篇幅描寫一些小人物,請閱讀以下的作品:(1)逯耀東  麥客(2)簡媜  藝術店員

2009年10月2日 星期五

讓靈感發芽吧!

這星期的中文寫作課,令我感觸良深:原來,靈感和智商無關!

我讓各組描述風所造成的自然景觀。起初,他們經由分組電腦搜尋到台灣與風有關的景觀,接著,所寫出來的文字幾乎都是地理教科書的筆調。我告訴他們:「風的主體性還沒出現!你們是在寫景觀,不是寫風。」這時,所有的學生都還是不知所措。於是我利用教室的轉播功能,按鍵,讓分組電腦裡的創作內容投影到黑板前的螢幕,開始進行指導。

印象最深刻的是:這四組中有兩組是含有語言資優生和數理資優生成員的,但含有一位數理資優生和一位語文資優生的那組,始終沒能寫出完整的文章來,從轉播螢幕看來,他們才寫出一行。而有四位語文資優生的那組則寫出地理課本的敘述文句。而有一組學生清一色是普通班學生,他們選擇寫野柳女王頭。原本他們所寫出的句子是將風比擬成慈母,女王頭被風梳著頭。而且風險些成為非描寫主體。但在我提示他們:「把風想像成天生的雕塑家。」後,他們當下寫出了以下令人動容的句子:

風是米開朗基羅的傳人,來到野柳,花了四千年使一位平凡、石造的女子變成風華絕代的佳人。

他們不斷展現他們的想像力和聯想力,他們想像著、聯想著:

風,以無限的耐性塑造她的身形,使她扶搖直上變鳳凰,成了女王。然而風也無情,使她,漸漸的衰老。使她,頸斷而死。自始而終,風默默地,吹拂著寬廣無垠的沙灘。

看著螢幕上一個個浮現的字,我被感動了!只是一個「雕塑家」的提示,就可以讓這五個普通班的學生激盪出這些句子。他們敲打著鍵盤,大腦中神祕的思維就這樣透過手傳遞到電腦裡。

是什麼決定了靈感的產生呢?顯然資不資優,並不是關鍵因素。我想這和學生的知識量及對物象的感受程度有密切的關係。 若不是對西方藝術史有相當的認識,怎麼會想到米開朗基羅?若不是望見人世間權力與愛的糾葛故事,如何想到這有情與無情?

我這樣一名中文寫作課的老師,得時時接受的挑戰是:發現學生創作時所產生的困頓,並當下給予關鍵性的協助。有時我給了很多提示,學生還是無法突破瓶頸。然而,這次我被這突來的快速反應給感動了很久。這組學生以前很喜歡寫「不知多少」這種句子,我告訴我們:「給一個數據,讓讀者感受知性的閱讀喜悅。」他們也學起來了。花了四千年。而我們該花幾年的時間才能貯存足夠的靈感能量呢?這些學生都是十六歲的高一學生。

我想,靈感是種子。泥土、陽光和水種種條件俱足便使種子發芽。非關智商、非關年齡,是感受、是知識、是聯想力和想像力使靈感發芽。

讓靈感發芽吧!以知識、以感受、以豐富的想像力和聯想力。

2009年9月8日 星期二

寫作的輸入歷程 (一):從記憶及知識中搜尋物象題材

寫作最初的心理歷程就是從作者本人的記憶及知識中搜尋寫作題材。物、象、人、事及抽象概念各有其不同的搜尋重點。就物體與現象而言,可從其所帶給人的知覺及相關的自然、人文知識中搜尋寫作題材。現在就讓我們以「風」為主題,來進行這方面的訓練吧!

※ 觀察物體和現象的要領:五感
◎ 視覺
◎ 聽覺
◎ 嗅覺
◎ 觸覺
◎ 味覺

※ 腦力激盪.1
§ 請從你的記憶中搜索有關「風」所帶給人們的視覺印象,並以三個句子描寫這些現象,並融入一個有關「風」的自然科學知識,以說明「風」存在的原因。
§ 完成後,請和組員分享。然後各組推選一篇傑作,接受轉播,與全班分享。
§ 請在筆記本上寫下:從這些分享中,你領悟到如何進行視覺摹寫。

◎同學的習作
修改前
莫拉克來襲,海岸邊海水波濤洶湧,浪花有如飢餓的猛獸,將未上岸的漁夫襲捲入肚,漁村中,房子被吹的搖搖欲墜,點燃的蠟燭,有如親人們的心一樣,搖曳不定。道路上,沒有半個人影,只剩下正在和狂風搏鬥的大樹,有些被連根拔起;有些較頑強不肯服輸的,被「它」攔腰折斷而應聲倒下。
隨著夏、秋的到來,熱帶海面溫度高、濕度大,熱空氣不斷上升,水氣因上升而冷卻凝結成雨滴又落回海面。這種強烈的對流現象,常常會發展反時針方向的熱帶氣旋。當期風速達每秒17.2公尺時,便稱「颱風」。

討論
1. 如果這是一段要置於第一段的內容,如何修改才能使它產生懸疑氣氛,又能將知識流暢地融入其中?
2.
點燃的蠟燭,有如親人們的心一樣,搖曳不定在修辭上出現什麼問題?
修改後
大海中,海水波濤洶湧,將未上岸的漁夫襲捲入肚;漁村中,家家戶戶門窗緊閉,雨水強力潑過屋瓦,洗劫了一個街的繁華;道路上,大樹,有些被連根拔起,有些被攔腰折斷而應聲倒下。
夏來秋到,在此刻,海面溫度升高、濕度加大,熱空氣不斷上升,水氣因上升而冷卻凝結成雨滴又落回海面。於是,強烈的對流現象發生了,它依反時針方向旋轉,這熱帶氣旋,速度不斷飆升,終於達每秒17.2公尺……,這是「颱風」。
結論
1. 要營造懸疑氣氛的技巧之一是將主語隱匿,將焦點集中在現象的描繪。
2. 屋子會在颱風中搖搖欲墜的情況並不多見,所以最好以較具代表性的景象來勾勒颱風的樣貌。而且「搖搖欲墜」的「墜」通常用於形容物體從高處掉落到低處,台灣的房子會從高處墜落的是屋頂加蓋的鐵皮屋。風災中的房屋在地基被大水沖刷流失下,會產生的現象是「倒下」。這部份要提醒同學的是:遣詞用字要力求精確。
3. 「點燃的蠟燭,有如親人們的心一樣,搖曳不定」係以抽象譬喻具象,這不是一個恰當的譬喻方式,最好是以具象譬喻抽象。而且這句話的前面幾句和後面一句顯然是白天景象的描寫,點燃蠟燭是夜晚的景象,在場景的跳接上顯得突兀,所以刪去。
4. 知識融入方面,以時間點作為銜接,在這段文章中是可採取的方法。

◎其他經修改後的作品
1. 我在窗前讀書,倏忽,風如雙纖纖柔荑撥動著我的書頁。窗外,陽光穿越了四百八十光秒寂寞的距離,使空氣熱漲-冷縮-,於是成了這般風情。
寧靜的早晨,它迎面而來,是的!我看見了,在拂曉的天空,它在旅行,使雲朵緩緩而行。
它越走越快,雲越來越多,不久,下起了毛毛雨,下著下著,我看見雨飄了,是的!是它,是它在搧動著雨。
「喔!下雨了」我轉頭,突然,我發現它拂亂了我的頭髮,是的!這就是風!

2.高氣壓在低氣壓奇異的勾引下,流向了低氣壓,它們共舞著,雲朵便因此有了生命和多樣的變化:成龍、成鶴、成鳳,呈現出許多豐富的姿態。它們繼續激情地共舞,於是雲如瀑布般「飛流直下三千尺」,如此的動人心弦。
蒲公英的種子,在空中飛散,如波浪般,一波接連著一波,成絲成絮,忽而又在空中劃出一環優美的白玉鐲,此後,便逐漸飄蕩在蔚藍的天空。
到了晚上,透過窗櫺,襯著月光,看到雲朵在天空奔走,門窗開開闔闔,連帶著桌上的書頁快速翻動,裡面的資料也隨處翻飛,好不容易定睛看明,剛好看到一句「大風起兮雲飛揚」。




※ 腦力激盪.2
§ 請從你的記憶中搜索有關「風」所帶給人們的聽覺印象,並綜合狀聲詞、以聲擬聲及以具體的事物譬喻抽象的聲音等三種技巧描寫這種風聲。
§ 完成後,請和組員分享。然後各組推選一篇傑作,接受轉播,與全班分享。
§ 提示:以具體的事物譬喻抽象的聲音的例子如下:唱了十數句之後,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不禁暗暗叫絕。那知他於那極高的地方,尚能回環轉折;幾轉之後,又高一層,接連有三、四疊,節節高起,恍如由傲來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來峰削壁千仞,以為上與天通;及至翻到傲來峰頂,才見扇子崖更在傲來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見南天門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險,愈險愈奇。 ( 劉鶚〈明湖居聽書〉)

◎課堂集體創作作品

1.在陸風轉成海風之際,岩岸邊,晨曦乍現,呼呼的風聲吹入鬼斧神工的各色蝕洞,發出高高低低的聲響,彷彿走入山間,望見眼前一山高過一山,也如管風琴低沉的樂音迴盪在空中。

2.風,呼呼的吹,好比轟轟作響的打雷聲,凌虐著無辜的路人;又好似凱旋而歸的軍隊,傳來陣陣的歡呼聲──,又如一個年輕爽朗的男孩,朝著山谷,呼喚著他情人的名字,情人的名字,一遍又一遍的在山谷間傳響。

3.風在葉叢中沙沙作響,在山洞裡陣陣狼嚎,在海岸邊呼呼吹送,轉眼間被海浪吞沒,在外面竭聲嘶吼著,發出宛如撕裂屋頂的聲音,風無所不在,在你我的身邊不斷的迴盪著。

※ 腦力激盪.3
§ 請從你的記憶中搜索有關「風」所帶給人們的觸覺印象,並綜合形容詞運用及譬喻等技巧描寫這種觸覺。

◎教師講評
這部份的創作,同學最常犯的錯誤是讓「觸覺」的主體性在文章喪失,例如:

走在校園的步道上,路邊的桃花盛開,和煦的春風圍繞在我身邊,溼溼的、暖暖的、柔柔的,如同重回幼時母親的懷抱般。細細的桃花飛落,涼涼的、輕輕的、癢癢的,如淘氣的精靈般,撫過我的髮梢,將桃花綴在我的長髮上。

這段文字中所描寫的主體是「漫步校園」,而非「風的觸覺摹寫」。

以下的作品才是以「風的觸覺摹寫」為寫作主體:

1. 風似匹無邊際的布,拂過路人的臉龐。依不同季節,風的溫度升升降降:有時火氣太大,那火熱的一巴掌打透每個人的嫩臉,似乎要把這生肉烤成熟肉。躲的躲,遮臉的遮臉,但都無法完全逃過它的侵略。冬天的酷冷並不輸給夏天的熾熱,那千萬把鋒銳的迷你武士刀,劃過人們的肌膚,裂痕四起,痛癢在即,所有毛細孔緊緊地縮起,風卻冷酷地灌入如液態氮似的空氣,凍結了人的皮下神經。

2.傍晚的道路上,一陣燥熱的風吹上了皮膚,非但沒有洗滌一身的疲憊,卻帶來一層塵灰使我渾身乾澀。突然,隨著夜色降臨,冰雪般的涼風的尖爪似要劃開我每一吋肌膚,寒冷,寒冷。吹得衣衫舞動飛揚。良久……風緩緩歇止,只剩一絲絲的沁涼空氣,搔抓著,宛如靜電般鑽入了我的四肢、我的骨髓。

※ 腦力激盪.4
§ 請從你所學過的各種自然及人文知識中搜索與「風」有關的景觀、風俗及歷史事件,並以「風」為主體,描述這些景觀、風俗及歷史事件。
§ 提示:例如,(1)風,吹過荷蘭,轉動了風車……(2)風,在季節更替中不斷侵襲著金門,一種叫「走廊風」的風形成了……無助,居民無助,於是以獅形為神像,設置七十二尊風獅爺,尊尊迎向東北季風….

◎老師講評

這部份的寫作,同學們最常犯的錯誤就是把描寫主體轉成景觀、風俗或歷史故事:

風是無形的推土機,在乾季經過恆春半島時,會把雨季時順著雨水流動到海邊的砂,沿著斜坡驅迫到山上:好一大片的砂丘,由峭壁向下綿延到海邊,堆積成又寬又長的砂河,好不壯闊。就這樣,砂粒隨著風規律的來回移動,如同鐘擺的搖晃,細小的砂在風的牽引下,漸漸形成壯觀的「風吹砂」奇景。

這段文章中的好一大片的砂丘,由峭壁向下綿延到海邊,堆積成又寬又長的砂河,好不壯闊。就這樣,砂粒隨著風規律的來回移動,如同鐘擺的搖晃,細小的砂在風的牽引下,漸漸形成壯觀的「風吹砂」奇景。」的描寫主體已經變成了風吹砂。

以下才是以風為主體的景觀描寫:

1. 風是一名不甘寂寞的浪子,每當他要流浪時,便會帶著沙同行。冬季,當他從東北方來時,路經太平洋沿岸便挾持著沙,來到龍磐台地,沒想到卻被崖壁阻擋下來。 風無法前進,此時,風無情的拋下了沙,任由它在崖壁下堆積,形成了孤單的沙丘。 心裡愧疚的風偶爾還會來探望,它輕輕的吹拂著沙,造就成如同海浪般的景象。

2.風是米開朗基羅的傳人,來到野柳,花了四千年使一位平凡的、石造的女子變成風華絕代的佳人。風愛上了他的作品,吻著她的唇、她的臉.......,風,以無限的耐性塑造她的身形,使她扶搖直上變鳳凰,成了女王。然而,風也無情,使她,漸漸的衰老。使她,頸斷而死。自始而終,風默默地,吹拂著寬廣無垠的沙灘。

從我們課堂上的這些集體創作,同學應該要領悟到:要使風成為寫作的主體,第一個步驟就是先想像在這些景觀中風像什麼?接著,在文中你必須讓風扮演行為的施加者,才不致淪為以景觀為主體的描寫。

2009年9月7日 星期一

寫作相關的術語彙編

1. 意識 (consciousness):是一個包括多種概念的集合名詞。係指個人運用感覺、知覺、思考、記憶等心理活動,對自己的身心狀態(內在的)與環境中人、事、物變化(外在的)的綜合覺察與認識。(見張春興《現代心理學》)

2.焦點意識 (focal consious):指個人全神貫注於某事物時所得到的清楚明確的意識經驗。(見張春興《現代心理學》)

3. 潛意識 (unconscious):指潛隱在意識層面之下的感情、慾望、恐懼等複雜經驗,因受意識的控制與壓抑,致使個人不自覺的意識。(見張春興《現代心理學》)

4. 前意識(preconscious):(1)就精神分論而言,前意識是介於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一種意識層面。潛意識層面下所壓抑的一些慾望或衝動,在浮現到意識層面之前,先經過前意識。(2)就認知心理學而言,前意識係指以前貯藏在長期記憶中的訊息。此等訊息雖早已貯存在長期記憶之中,但在不使用時,個人對之並無意識,只有在必要情形下檢索使用時,才會對之產生意識。(見張春興《現代心理學》)

5.下意識(subconscious):又稱半意識。指在不注意或只略微注意的情形下所得到的意識。(見張春興《現代心理學》)

6. 無意識(nonconscious):指個人對其內在(身心狀態)或外在(一切事物)環境中一切變化,無所知與無所感的情形。(見張春興《現代心理學》)

7.象徵(symbol):已經過之事物的狀態或性質,用其他的形式,以必然或非必然關係比喻或擬稱,這種新概念的名稱或符號,是為象徵。譬如帝王權杖是王權的象徵,維納斯是愛情的象徵。在文學裡,象徵為一種比喻(trope),這種比喻能把事物的表面、感官特質和其抽象的、暗示的層面結合起來。它是一種意象,能喚起吾人對客觀、具體事物的聯想,同時又能暗示另一層面的意義。(見三民書局《大辭典》)

8. 意象(image):就文學而言,指文學的表現,達成心象的圖畫效果,且具有暗示或象徵的功能。(見三民書局《大辭典》)

2009年9月2日 星期三

中文寫作課上課須知

(一)教材:
本課程的教材大多為數位教材,以PowerPoint或其他數位媒體呈現,上課時,所有同學必須準備上課筆記本,紀錄上課內容。為便於收納筆記本,全班的上課筆記本統一為A4格式。

(二)評量:
1. 上課筆記將列入學期成績計算,所佔比例暫訂為整學期成績的20%。筆記內容除了抄錄上課的數位教材內容重點,也包括知識建構的過程、同組討論的內容和感想,以及隨堂的一些重要口頭說明。筆記本會不定期評分。

2. 本課程係以學習寫作為上課的核心活動,因此,習作為主要的評量項目。任何一次習作未交,皆以零分計算。課堂上的習作,若當節課,你缺席,請在該週週五第七節下課前補交。但曠課,不得補交,悉以零分計算。若是家庭作業,遲交一天扣三分,遲交超過三天(不含三天),不予以評分。遲交日自規定繳交日次日算起,假日不列入計算。這部份的成績將佔整學期成績的60%

3. 本學期中文寫作課程特別著重寫作歷程中的思維活動教學,並引進 Intel Visual Ranking等三項思考訓練工具,因此,這個工具的使用過程和成果也是這個課程的重要評量項目。這三項工具的使用係以小組討論共同在課堂上完成,因此,團體的分工和合作將是評分重點。另外其他單元的小組討論及集體創作亦列入計分項目。以上Intel工具使用、小組討論及集體創作的成績預訂佔整學期成績的20%。

(三)上課地點 : 圖書館一樓社會與公民學科教室

(四)師生間的聯繫
有些教材和作業說明或上課地點的變動訊息,老師會透過E-mail傳遞給每組小組長,小組長必須負責接收老師的E-mail,並將該郵件完整地傳遞給同組同學。請小組經常檢查信箱,收信後務必回信。也歡迎到國文科辦公室確認是否有漏接E-mail的情形。另外也會有一些教材和訊息公布在教師的個人部落格。上課時請注意聆聽訊息和教材的公布方式。

(五)學習方法
1. 本課程係以PBL (Project Based Learning,以專題為基礎的學習)為學習方式。你的腦海中必須隨時準備建構你要完成一個Project 所要具備的知識和技能。任何背範本的學習方式都不會出現在我們這個課程中。

2.知識的建構方法.1
步驟一:了解所要達成的寫作任務。
步驟二:了解要完成這個任務,需要具備哪些知識和技能。
步驟三:逐步學習這些知識和技能。
步驟四:應用這些知識和技能,完成寫作任務。

3. 討論方法

與同學討論時,你必須在你的筆記本中寫下以下的重點:

l和同組的同學合作得如何呢?你扮演什麼角色?扮演得如何?
l在今天的學習中,什麼幫助了你?什麼阻礙了你?
l你立即的挑戰是什麼?為什麼?你要如何克服這個(些)挑戰?
l什麼正讓你感到迷惑?

l寫下三個你仍然存在的疑問,兩件已經豁然開朗的事,一個針對如何進步的建議。
l將你今天所學到的和你過去已學過的作一連結。
l從這個專題學習的作業中,你正學到哪些知識或技能?
l什麼是你仍然想要進一步知道的?你如何去找出這些答案?

2009年8月31日 星期一

寫給選修中文寫作課的同學們

同學們:

平安。

八月,你在哪裡?八月,七日,我在發表上一篇部落格的文章後,時間一分一秒地邁向八日。就在子夜時分,泥水從廚房和浴室的排水口湧入了家,一吋吋地,水面在升高,我與家人搶救一個個家具,然而,櫥、櫃、床、沙發一個個被泡爛。窗外汪洋一片,我的車,毀了,水使得煞車燈在暗夜裡突然亮起,不久又暗去。住在魚塭區的家人打電話來:「水已經蓋過塭堤,淹進新建加高地基的農舍。所有的魚塭都在水面下。」 魚,游走了。有些是投資上百萬的鰻,有些是貸款上千萬的石斑,有些是外銷口碑很好的鯛。

隔天早晨,水在巷弄如河流般地流動,電視、木椅竟然能被這水流沖走!我努力清除一間又一間的汙泥。而自來水越來越小,最後一滴也流不出來。三天,五天,自來水睽違多時。

修車廠擠滿了車,必須要套交情才能優先有車用。我被迫放棄了開了十二年的車,新車卻差點買不到。我試圖步行去買食物給家人,然而,超商、便利商都在清理中,傳統市場停市。我好久沒如此長時間步行在家鄉的道路了,上一次是我小學時參加廟會。


沿路,一個個家門口都堆滿了泡水的家具;沿路,魚塭的水混濁;沿路,肥肥的魚死在路上。

家人把泡水的家具一個個拋棄。我眼淚差點掉下來。捨不得。「妳能處理這些嗎?不丟掉,難道要等它們一個個發臭,孳生細菌和病毒嗎?」新的棉被、新的衣服,堆積如山在巷口,只因他們都被泥水染浸了。
而今,是八月的最後一天,卻也是各位高中生涯的第一天,你能從這些災難現場得到什麼啟示嗎?是的,我們可能都是安於一個魚塭的魚,有些卻在失控的自由裡迷失;我們可能是當年主人仔細挑選的家具,有些卻因不是真材實料,經受不起泥水浸泡,而必須被拋棄。而我們的生命中竟然要面對這樣的捨棄:一件件溫暖的被與衣都被山貓、怪手夾走、運走!只因我們無法洗除那些深入棉裏的汙泥。

這是八月的最後一天,我們在一個難關的出口處。北迴歸線以南的廣大鄉鎮城市裡,人們勇敢地邁向未來,將有一個新家,將有一個願景,產業將再起,生命將在新的起點重新開始。而你,選擇這樣一門課,也將是學習生涯的另一個起點。以下是我們這學期的課程安排:

98.9.2 課程簡介及上課須知
98.9.9 認識寫作
98.9.16 寫作的輸入歷程.1 觀察物體和現象
98.9.23 寫作的輸入歷程.2 吸收抽象知識
98.9.27 寫作的輸入歷程.3 觀察事件
98.9.30 寫作的輸入歷程.4 整理個人的思緒情感
98.10.14 寫作的思維歷程.1 想像和聯想
98.10.21 寫作的思維歷程.2 組織和結構
98.10.28 寫作的思維歷程.3論證.1
98.11.4 寫作的思維歷程.3論證.2
98.11.11 寫作的思維歷程.3論證.3
98.11.18 寫作的思維歷程.3論證.4
98.12.2 Intel 思考工具運用 Visual ranking
98.12.9 寫作的思維歷程.3建立關係
98.12.16 Intel 思考工具運用Seeing Reason
98.12.30 Intel 思考工具運用Showing Evidence
98.1.6 寫作的輸出歷程 : 小論文的寫作1
98.1.13 寫作的輸出歷程 : 小論文的寫作2


以上課程安排將視同學的實際學習情況作進度上的調整.

會有一些難關,會有一些瓶頸然而,就像蝶舞蛾飛前,若不能自己破繭而出,又如何展開新的生命歷程呢 ?

山河雖破碎,校園雖樹倒牆毀,但因我們還在,希望就在。 記得大四那年去台北建國中學見習,令我感動的是 : 那個班的布告欄上寫著 :「若沒有一些困難,如何證實你的存在!」那是上個世紀八零年代台灣高中菁英的豪情與壯志,而生長在這個世紀初的你不也該有如此的豪情與壯志嗎?

這是八月的最後一天,我們在難關的出入口間相逢。

2009年8月7日 星期五

能力導向的中文寫作教學設計

在亞洲的華文地區,關於中文寫作教學長期以來教師們所採取的教學模式幾乎都是「文體導向」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大多具有以下的教學流程:

閱讀某一文體的作品 → 分析該作品的寫作技巧 → 學生仿作 → 教師批改 → 挑出好文章供同儕欣賞。

這種教學法是屬於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所教出來的學生是缺乏獨立的寫作能力的。他們一遇到作文或寫作的任務時,第一個反應就是要去找範例來參考甚至抄襲。

難道沒有更新更好的教學模式嗎?

我攻讀碩士學位的時候,花了很多時間在研究美國的教學設計。我覺得那是一套相當值得華人地區學習的教學模式。它的特色在於能力導向。那時候,為了寫出一分教學設計,要花很多時間去思考:我的教學目標是什麼?我要讓學生在這門課建構出什麼樣的能力?我要如何教他們檢覈自己的能力位於什麼樣的程度?如何再進步?

於是,採取這種教學模式來教寫作時,也一樣要思考這些問題。

我一直這麼想:寫作的核心能力是思考,而最能激發學生思考的往往是一個個的問題。而設計問題能力越強的老師越能激發學生的思考能力。在台灣有很多人誤解建構式教學法,以為那是放牛吃草的不負責任作法。其實不然。特別是受過這種專業訓練的老師更能體會這種教法的優越之處,以及教師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教師若沒有能力設計問題,建構式教學法就很容易失敗。

最近幾年以中文為第二語言的教學為了迎合歐美學生的需求,也開始出現建構式教學法,例如:該怎麼教一群來自歐美的學生學習到華語餐廳用餐的所有中文知識呢?如果是傳統填鴨式教學法就是老師拿一本課本教大家念一篇餐廳的對話,課就結束了。但建構式教學法,就是讓學生分組去台北尋找一家他們喜歡的餐廳,然後,學生開始要建構起自己的知識,並不斷向老師或其他資源尋求答案:我怎麼搭乘交通工具去那家餐廳?怎麼買票?怎麼和老闆打招呼?怎麼認識菜單?怎麼說出餐具的名稱?怎麼描述自己所吃過的那幾道菜以及那家餐廳?

你以為這會難倒那些歐美學生嗎?他們分組報告時,竟然用衛星空照圖指出餐廳位置,然後這個活動所會用到的華語對話,他們都在嘗試克服困難中學會了。而且,我相信印象深刻。

既然以中文或華語為第二語文的教學都能採用這種模式,以中文為行政語文(official language)的教學就不能採建構式教學嗎?

我上學期就試圖採PBL(Project-based Learning) 從事建構式教學。我給他們以下的任務:

l 長久以來,台灣以英文拼讀中文發音的拼音系統一直未統一,因而造成國內路標、對外的英文文件以及本國公民護照上的人名、地名的英文拼音具有相當程度的混亂現象。此外,對僑胞、新移民及外籍人士學習我國語文的拼音系統亦未訂定統一的規範。更嚴重的是,每次政黨輪替,不同政黨的拼音政策,都會耗費相當大的社會成本,甚至引發抗爭不斷。假設你現在是中華民國教育部長的幕僚,部長命令你研擬一個拼音政策來解決前述的種種問題,以使國內的拼音政策長治久安。這個政策公布之前,你必須撰寫一篇論文,讓全國民眾了解你所提出的政策的優異性。現在,就請你開始進行這個任務。

接著,我問學生:「要達成這個任務,你還缺乏哪些知識和能力?」他們當然會告訴我:「我不知道拼音系統之爭是怎麼一回事;我也不知道怎麼寫論文。」從此,他們就展開一學期的寫作學習之旅。首先,他們看了Flower & Hayes的寫作歷程圖,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寫作是怎麼樣的一種心理歷程,他們該從圖中得到什麼啟發。然後,他們學如何去描述概念、如何去論證、如何去組織和結構文章、如何使用Intel Visual Ranking去處理如何評價這些拼音系統的問題,最後學小論文的結構和以Word處理論文的方法。

老師在這過程中要不斷地給學生啟發和引導,特別是小組討論,如果你不想被學生說你放牛吃草,你就要到每組去參與他們的討論,而且要他們交以下的小組討論報告:

l 和同組的同學合作得如何呢?你扮演什麼角色?扮演得如何?
l 在今天的學習中,什麼幫助了你?什麼阻礙了你?
l 你立即的挑戰是什麼?為什麼?你要如何克服這個(些)挑戰?
l 什麼正讓你感到迷惑?
l 寫下三個你仍然存在的疑問,兩件已經豁然開朗的事,一個針對如何進步的建議。
l 將你今天所學到的和你過去已學過的作一連結。
l 從這個專題學習的作業中,你正學到哪些知識或技能?
l 什麼是你仍然想要進一步知道的?你如何去找出這些答案?

我很認真在閱讀他們個人的小組討論報告,然後不斷解決他們的疑惑和困難。

寫作,特別是學術性寫作,如果不建立在一個情境或問題上,到底有什麼能成為學生學習動機的?

一直朝學術性寫作教學在努力,而且會告訴學生:「你可以不要當金庸或九把刀,但你要有能力在大學或研究所,甚至未來的職場上寫一篇流暢且能解決問題的論文。學術研究的價值在於解決問題,如果你沒記住我講的這句話,你就不要說你修過我的中文寫作課。」

他們最後沒在課程結束時完成個人的那篇小論文,但他們已經能綜合他們所學到的概念描述(定義)及邏輯論證,在Intel Visual Ranking 上進行問題因素排序和分析,他們所排序和分析的問題是:(1)有哪些因素是考慮選擇一個作為全國統一的拼音系統應考慮的?(2)將這些要素依照重要程度的高低加以排列並說明原因。
你可以像他們一樣為下列因素進行排序並說明原因嗎?
¡ 公民的認同
¡ 拼音系統本身的繁簡度
¡ 拼音系統本身產生的背景
¡ 國內政黨勢力間的和諧
¡ 國家主權的維護
¡ 國家檔案的延續
¡ 華文教學市場的發展
¡ 與其他華語文地區的接軌
¡ 學習者學習的難易度
最後他們還以這些因素去為四種拼音系統列出四級分制的評分表。

有一位亞斯伯格症學生選修我的課。剛開始他主動來向我表達他是亞斯伯格時,我笑著對他說:「啊!我知道愛因斯坦也是亞斯伯格!說不定你是愛因斯坦第二!」但我內心壓力很大,因為我沒受過教亞斯伯格學生的訓練,我很擔心上課時他病發。然而,比起其他所謂「正常」的學生,在這種教學中,他是最能滔滔不絕地和組員分析每一個問題的。他最後在小組報告中,說只有在這裡,他才能享受學術研究的快樂而不再是考試機器。

最感動的是:一個學生就在他上課筆記的封面寫著:「學術研究的價值就在於解決問題。」

而值得檢討的是:我只用一個學期的時間教這些。學術研究另一個重要的思考能力——「建立關係」以及Intel Seeing Reason(繪製關係圖)、Showing Evidence(提出論據)這兩項重要的思考工具,我全沒能講到。還有從思想轉譯成中文時的相關文法修辭及語言學上的重要觀念,都沒時間講。

教育部讓這樣的選修課開在高一,而且上完一學期又要重新選修,學生來來去去的,要將它規劃成一學年的進度也因此出現困難。如果要把寫作相關的知識全部教完,需要兩個學年才夠。我為這門課所作的投影片已經超過115張,如果要整套製作完可能多達兩百張。

我覺得高中和大學的寫作教學應該作整體的規劃,所有開設這門課的老師應該有一個組織或研究平台來進行教材教法的研究,如此才能使這門課展現它的專業。

請相信:一名優秀的中文寫作教師光是中文系是栽培不出來的。一名優秀的中文寫作教師應是一個能整合文法學、修辭學、語言學、心理學、邏輯學和教學設計學等領域知識於一爐的老師。

你知道嗎?在Stanford University,Learning Science, Design and Technology是發給 M.A 和Phd 這兩種學位的課程。我們怎能在開一門課時不去理會教學設計這個領域的知識?

讓我們再一次思考:我們一再地讓學生接受填鴨式的寫作教學,到底能讓他培養出什麼能力?讀萬卷書確實能讓他擁有更豐富的知識,這對寫作的確有所裨益。但除此之外,不會思考的人又如何去運用他的知識從事寫作?

2009年7月28日 星期二

探索寫作的心靈秘境(三):概念場與寫作

「風、樹、燈、帽子、答案、台灣主權未定論」這幾個名詞作為寫作題目,究竟有幾種寫作策略呢?

風是現象,樹、燈、帽子是物,這些物象都可以透過人類知覺的感悟來描寫它們,並從歷史、地理、民俗及文學中,這些物象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繼續拓展思路,寫出他們的主體性。

但,「答案」和「台灣主權未定論」既非物亦非現象,它們是兩個抽象名詞。對於抽象名詞,寫作者在描述它們時必須走進另一個心靈秘境,那就是「概念場」。

所謂「概念(concept)」係指同類事物的總名稱,也可以說是具有同屬性(attribute)一類事物的總名稱,而所謂的「屬性(attribute)」係指可以辨認的各種特徵而言。(張春興,1988)因此,我們可以說「風、樹、燈、帽子、答案、台灣主權未定論」這幾個名詞其實是六個概念,其中樹、燈、帽子是具體的概念;風是不具形體的概念;而答案、台灣主權未定論則是抽象概念。

而描述概念則是在一個個概念場中探索每一個概念的屬性,進而帶給讀者或知性、或感性、或理性的閱讀饗宴。

怎麼建構概念與屬性間的聯結呢?

張春興教授依概念的屬性關聯程度,將概念與屬性的關係分成以下幾種:
(一)連言概念(conjunctive concept):這是指一個概念中的毎個屬性必須同時具備,而且具有相加性質。例如:毛筆的屬性包含「用毛做的」和「寫字用的」這兩個屬性,而且缺一不可。
(二)選言概念(disconjunctive concept):這是指一個概念中的屬性可能有兩種組合方式,使用這些屬性來描述這一概念時,可以兩者選一,也可以兩者兼具。例如:棒球比賽中的「好球」包括(A)打擊者揮棒未中者是好球;(B)球路行經打擊者膝上肩下的空間也是好球。只要具備(A)或(B)其中一個屬性,裁判便可以判定投手所投的是好球。
(三)關聯概念(relational concept):這是指形成概念的重要關鍵繫於各屬性之間的關係,而不在各屬性本身顯示的特徵。例如:較大、較小、左邊、右邊、上方、下方、以前、以後等等都是用來表示幾個相關聯事物之間的關係。以「台南在嘉義之南。」這句話而言,「之南」就是這句描述台南地理位置的話中,重要的一個概念。

饒見維教授(1999)則認為:每一個概念皆由許多的事例(instances)來形成其意義範疇或意義內涵,這個意義範疇有一個很強的核心,稱為這個概念的「原型(prototype)」一個概念的原型乃是一個概念的典型意義。每一概念的意義範疇之事例從原型開始,其重要性逐漸往外減弱,宛如一個力場。饒見維教授因此將概念的此種結構和特性稱之為「概念場」。而一個概念的意義範疇有時可以用抽象的語言來說明其一般特性,以補具體事例之不足,這個抽象的說明就是這個概念場的定義。

因此如何描述「風、樹、燈、帽子、答案、台灣主權未定論」這六個概念呢?那當然就是掌握他們的屬性。風、樹、燈、帽子除了帶給我們知覺,都各有其屬性:若沒有氣體由高處往低處流動這樣的現象,如何形成風?因此,除了知覺的描寫,這屬性的描述不也讓風這個概念在讀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嗎?樹除了帶給我們視覺上的印象,不也以其枝、其幹、其葉、其根、其種類展開一個廣大的概念場,等待我們去描述它們嗎?而「帽子」是飾品、是配備、是身分的表徵;有其形貌、有其材質、有其色彩、有其特殊意涵,不也需要寫作者走進它的概念場去搜尋它的屬性,好讓讀者看見它的萬千型態嗎?

而你找得出「答案」這個概念的屬性嗎?若不是有一個問題在那裡,人們便不會去尋找答案。如鑰之於鎖,答案正是問題之鑰。它解除了人類的困惑,然而,卻有正確與錯誤之別。而每一次錯誤答案的被推翻,人類的文明也向前跨了一步。古老的中國甲骨文布滿了人類對禍福吉凶的疑惑,而答案卻是龜甲獸骨受烈火燒烤後的紋路。

我的學生沒人想到這些。他們寫了一個愛情故事,結局是他被甩了。他們說,那是他們得到的「答案」。我給的分數很低,而且給他們的評語是:「你所寫的是『我的那場戀情』,而非『答案』。」

概念場真的是台灣中文寫作教學中的心靈秘境,我教了二十一年國文,改了成百成千的作文,就是沒見過有學生會走到這個場域來。它存在學生的心靈深處,沒有嚮導引領他們走到那個祕境裡。

我第二次開中文寫作課就是從教寫「定義」開始。情況很慘烈。我們給了六個概念(有「半導體」、「奈米科技」、「威妥瑪氏拼音法」、「台灣主權未定論」、「通貨膨脹」、「M型社會」)讓學生分組去搜尋他們的屬性,而且教他們:在中文文法裡,表定義的句型是判斷句,判斷句的句型是 A是 / 指 / 係指B.

結果,他們說不出半導體是由什麼材料做成的,為什麼叫「半導體」都幾乎寫不出來。「威妥瑪氏拼音法」、「台灣主權未定論」則出現一大堆謾罵的語句,他們只會進行對這兩個概念的評價,但看不出他們知道什麼叫「威妥瑪氏拼音法」、「台灣主權未定論」,更遑論他們會思考如何以中文文法串連這些概念的屬性。「通貨膨脹」、「M型社會」這兩個概念的描述則有人抄公式,條列式地交過來。

受過學術訓練的人,都知道「定義」是寫作論文重要的基礎。它是概念描述的過程,有時候需要提供「描述型定義」,去描述一個抽象概念,有時候需要去作「界定型定義」去界定有歧義的概念。方法有「概念型定義」、「操作型定義」,前者要用其他的概念(其實,眾多屬性也是一連串概念)去描述。後者則要以實驗數據來界定,例如「智力」、「痛」在心理學界和醫學界都已發展出操作型定義。

而在中文寫作教學中,這是相當令人感到挫折的一個區塊。我很難理解:在台灣第四大城的第一志願高中裡,竟然有一大半的學生無法進入概念場去進行概念描述。即使在網路浩瀚的資訊中,他們還是找不到概念與屬性的連結。

零分。有一些人以零分作為整學期的總分。

天才!有人大喊能探索出概念與屬性關聯的是天才。

而有一些人幾乎以滿分作為他的學期總分,他們開心地走向那個叫作「概念場」的心靈秘境,建構起自己的知識描述策略,也透過中文的流暢結構串聯起一個個屬性而成一個近乎完美的概念描述。

為什麼懸殊會這麼大呢?

2005年我在美國麻州紐頓市(Newton),遇到了一位來自西班牙馬德里的工程碩士,有一天他很驚訝地問我:「你們台灣的學生怎麼一直在死記死背一些概念的定義?而我們在進行小組腦力激盪時,卻一句話都不說。」我知道他無法理解為什麼在歐美先進國家的教育中,概念是被建構的,他們必須透過屬性的探索、連結,甚至以實驗去說明一個概念,而台灣學生卻沒被教導該建構概念而非死記定義,因為物象或抽象概念的屬性有時會被推翻,而科學研究的樂趣之一就是推翻
一個錯誤的定義。

你相信我上學期有一個班的學生很兇悍地和我吵大學世界排名問題嗎?他們當中有人很兇地說:「台大(台灣大學)是不可能超越北大(北京大學)的!因為中國大陸人口比台灣眾多,他們是萬中選一。學生素質一定都比台灣好。」我也被惹惱了:為什麼這些台南的高中生面對「大學世界排名」這個概念時,不懂去了解它的屬性?而且還很得意台大沒進入世界一百大!他們為什麼不懂他所生長的地方的最好大學如果也是世界級的好大學,對他有多好?他們還不只說台大不如北大,也說東京大學不可能贏過北京大學,因為日本是小國,中國是大國。

我當場氣得很想罵他們白癡。

對概念場的陌生現象不只於此。台灣有一度將英語化程度當作「國際化」的重要屬性。但是當你走在法國巴黎、日本東京的街上,你才發現這兩個都市真的很國際化,人潮來自世界各地,但英語不一定都行得通。我在紐頓市遇到法國航空指揮學校的公費學生,他們說巴黎上空每天要降臨該都會的飛機是以百為單位計算的。但誰知道英語化的馬尼拉一天有多少國際人士到訪?於是你會驚疑台灣人到底怎麼建構「國際化」這個概念的?在「東大特訓班」這部日劇中,讓我印象深刻的一集是他們的國文老師(日文老師)帶他們去看東京的一塊地物介紹牌,那位老師說:「你們看,以前這裡只有日文和英文,現在多了中文和韓文,你們該思考這有什麼意義。」如果是台灣老師是不是會很興奮地告訴學生:「我們國際化了!」?但那位日本老師說:「這代表這兩個語言區的人已經有能力來我們日本旅行了,這對我們日本有什麼影響?」

其實,在台灣還是有很多老師要改變教育上的種種缺失,最讓我感動的是,我在參加Intel思考訓練課程時,講師要我們以建構式的教學法教學生有關月球的知識。我們這些習慣填鴨教育的老師一下子都不能進入狀況,但有小學和幼稚園的老師馬上設計出這樣的教法,他們給小朋友這樣一個問題:

如果下星期我們要去月亮旅行,我們要準備什麼?

那時我心裡好佩服又好高興。我知道這些幼稚園和小學老師要學生從中建構出有關月球的知識,而不是對他們填鴨月球的知識,他們會引導小朋友自己去查閱月球的屬性,然後串連這些屬性,寫出一份月球旅行計畫。

心靈中的這個概念場秘境是不是很值得我們的教育去探索呢?如果一個寫作者連一個概念都無法詮釋清楚,我們又怎能說他受過什麼好的寫作教導呢?

2009年7月24日 星期五

探索寫作的心靈秘境(二):知覺與寫作

Flower & Hayes 〈認知導向寫作過程模式〉圖中最主要的是「寫作過程」這個區塊的的圖解,它告訴我們:寫作的起始是「計畫」,這包括了「產生想法」、「組織想法」和「設定目標」。其中的「產生想法」又是一個相當值得探索的寫作心靈秘境。究竟寫作者如何產生想法呢?在中文寫作教學過程中,我們又如何幫助學生「產生想法」呢?而且,我們如何評價想法呢?

「沒有靈感」是學生表達他們寫不出任何內容的一種說法。其實,就心理學的研究,「靈感」是源於潛意識的醞釀(朱光潛,1983)。所謂的「意識(consciousness)」係指個人運用感覺、知覺、思考、記憶等心理活動,對自己的身心狀態(內在的)與環境中人、事、物變化(外在的)的綜合覺察與認識,而潛意識則是潛隱在意識層面之下的感情、慾望、恐懼等複雜經驗,因受意識的控制與壓抑,致使個人不自覺知的意識。(張春興,2000)因此,我們可以說,「靈感」並非無中生有,它是不斷累積、隱藏在意識層面之下的,突然有這麼一個不被預期的時間點,它突然湧現,於是意象豐富、思維深刻、辭藻優美、音韻華麗的詩篇或美文就產生了,就像在某一個午後或深夜的熟睡中,一個奇特曼妙的夢境出現一樣。它如果沒有累積、隱藏某種情感和文字的操弄知識在意識層面之下,是不可能發生的。

然而,所有的寫作都只能依賴「靈感」這種難以掌控的大腦活動現象才能產生嗎?

其實,中國古代早就將詩篇依其思維產生的來由和途徑分成「偶成」和「賦得」。「偶成」可以說是乘著「靈感」的急流,不多時,輕舟已過萬重山。而「賦得」則是荷鋤在一畝畝田中耕耘著,時間緩緩過,思路慢慢延伸,終於苗秀、花開、穗成。

問題是:怎麼耕耘?也就是:如何「賦得」詩文一篇以應考試、以應作業、以應一個需要?

關鍵還是在「產生想法」這個關卡。

我曾讓學生寫過以下幾個題目:「最美的角落」、「石想」、「帽子」、「風」、「答案」。
結果學生和我都很錯愕:他們錯愕的是我給的分數很低;我錯愕的是他們怎麼那麼寫。
有人寫「最美的角落」,有三分之二的篇幅是在談論美的重要,最後說大自然很美,要接近大自然。而大多數的人所寫的是哪個角落有什麼動植物或地景,但無法去描寫這些動植物和地景。
有一個分數不及格的學生很緊張地跑來問我:「我這麼寫為什麼不行?我國中老師這麼教我的呀!」

這的確是台灣中文寫作教學很令人錯愕的現象:以「最美的角落」這個例子來看,有的學生並沒有受到很好的寫作策略教學。也就是在整個「產生想法」這部分缺少了心理學的基礎。其實,任何一個懂中文的人看到「最美的角落」這個詞語,一定知道:這是一個表視覺的詞語結構。既然如此,寫作者應該選定一個「角落」描寫它的美,而不是談論美的重要。

我曾多次問學生這個問題,但沒有一次得到答案:「我們如何知道物象的存在?你又如何以物象為主體,描寫物象,讓你的讀者透過你的文字感受到你所描寫的物象之美、之醜、之撼人心魄?」我也曾問:「對於樹、風、燈和答案這幾個名詞,我們在描寫上會有幾種不同的策略?」被問過這個問題的學生以百為單位計算,全部目瞪口呆。少數一兩個回答了,答案是「寫出對這些物象或名詞的看法。」

於是,你知道:台灣的國中畢業生除了抒情文和記敘文,是不會「描寫文」的。而描寫文的寫作歷程其實就是對物象的觀察。而心理學家告訴我們:我們得知物象的存在是來自我們的知覺。「人類有幾種知覺呢?」學生又是一臉茫然。

答案是:五種,包括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和觸覺。

所以,不同的物象會帶給人們不同的知覺,一個寫作者應該先從知覺著手,去描寫物象,而非只是對該物象抒發情感,否則你的情感會變成文章的主體,那個物象就會變成文章的客體。例如,我就改過一百三十份以上題目是「風」的作文,結果都是寫在風中的回憶。風,只不過是文章中故事的陪襯。

我第一次開中文寫作課時,就是要求選修的學生練習以五個知覺(又稱「五感」)來描寫物象,特別是「風」所能帶給人們的知覺,然後再拓展思路去想如何從歷史、地理、文學中的素材去寫出風的主體性。當我們腦力激盪出一些描寫知覺的句子,及弄懂如何區辨主體與客體的分野時,學生竟然當場鼓掌叫好。我們想到了這樣的視覺描寫策略:

當樹葉搖動、沙塵揚起,水池起了一陣陣水波,你便知道風在那裡。

我們也連結了一個地球科學上的知識來描寫風:

那是氣流由高處流向低處的現象。

學生們繼續思考如何以觸覺來描寫風:

在海邊,它夾帶著水汽吹拂著我的肌膚,濕濕黏黏的,使我彷彿陷入泥沼中。
我們是這樣比較主體與客體的分野的:以下兩個句子,哪一個句子是以風所引起的觸覺為描寫主體?
(甲) 北風如刀割般吹拂著我的臉。
(乙) 北風吹拂著我的臉,如刀割。
答案是(乙)。(乙)的句子結構是以「北風吹拂著我的臉」為主語,再以「如刀割」這個謂語構成一個譬喻句(或稱「準判斷句」)來描寫那觸覺是像刀割般。而(甲)句的主語是「北風」,主要的謂語是「吹拂著我的臉」,也就是這個句子所描寫的主體是「北風吹拂著我的臉」。「如刀割般」在句中只用來修飾「吹拂著我的臉」這個動作而已,並非被描寫的主體。
鐘在此時響起,學生興奮地說:「好!下次繼續!」

後來,我又讓他們去想像如果他們是三國赤壁之戰的那陣東風,會如何捲入那場戰爭?是元朝攻打日本時所颳起的那陣「神風」,又如何?風如何影響鄭和的命運?風如何在國共對戰中扮演起關鍵性的角色?風在這塊島嶼上形成了什麼樣特殊的風景?

期末不計分的心得感想書寫中,有一個學生說:「我本來不想選修這門課的,但這學期我真的大開眼界,我終於知道如何描寫物象、如何拓展思路了。這是以前我沒學過的。我的收穫真的很多。」

至於「答案」呢?這麼抽象的名詞該如何描寫它呢?「石想」呢?怎麼想呢?這又是另外的寫作心靈秘境了,需要另文探討。

然而,我總是有這麼一個感觸:不會觀察物象、不懂以物象為主體的描寫策略,對我們這個社會的發展是有影響的,那就是:每個人都很自我中心,看到什麼物象,想到的還是自己。於是,當日本人創作出那麼可愛的「神奇寶貝」卡通時,我們創造了什麼布袋戲劇情呢?當華航班機在那霸機場失火時,當天的NHK電視新聞馬上提供飛機模型,請東京大學教授分析失火的可能原因。而同一天,台灣的媒體仍是一派的敘事、抒情風。2009年日全蝕發生了,亞洲地區的電視頻道也只有NHK電台提供模型說明為什麼日全蝕會從印度到日本硫磺島形成帶狀的發生區域。當然,台灣同性質的節目還是以提出看法為主軸。我很想知道為什麼我們只看到百分之八十五的日蝕,我想看到這樣的圖片解說,但連公共電視這種頻道也看不到這個訊息。這樣的現象,其實跟我們從小學開始就只教學生「作文就是寫出自己的看法」有很密切的關係。可是,寫作或作文的本質難道真的就只有「寫出自己的看法」嗎?在我們提出自己的看法前,不應該先去觀察和描寫我們要提出看法的那個物象嗎?為什麼,國文老師要在教導學生觀察、描寫物象這件事上置身事外?說那是生物老師、地科老師、地理老師、物理老師、化學老師、美術老師的事?而這些非國文老師又抱怨為什麼學生無法以良好的中文好好描寫他們所觀察到的物象?

這樣漠視描寫能力的培養的中文寫作教學是不是有點殘缺呢?

在這個知覺的寫作心靈秘境裡,台灣的中文寫作教學缺席好久好久。

2009年7月17日 星期五

有一天,孔子遭遇了邏輯

是《列子》上所描述的故事:有一天孔子遇到了兩個孩子在爭吵這樣的問題:一天之中,太陽什麼時候最靠近地球?第一個小孩說:「 是早上。因為當同一個物體越靠近我們的時候,我們越覺得它大。清晨的時候,太陽看起來最大,因此,清晨的時候太陽最靠近地球。」第二個小孩說:「不對!是中午的時候太陽最靠近地球。因為同一個熱源,它越靠近我們的時候,我們越覺得熱。中午的時候,我們覺得最熱,所以,是中午的時候,太陽最靠近地球。」 兩個小孩爭執不休,剛好孔子路過,他們要孔子作一個評斷和解析。

結果,孔子一臉困惑,說不出一句話來。小孩無禮:「哼!誰說你懂得一切的道理!」書上沒說孔子如何自處,也沒提到最後誰解答了這兩個小孩的疑惑。

數千年後,我問起我的學生:哪一個小孩的論證才是對的?還是兩個小孩都對?或兩個小孩都錯了?怎麼錯了?

學生除了把他們在地球科學課中所學到的有關太陽為什麼早上看起最大,中午我們最感到熱的原因都搬出來之外,完全沒有人能說出兩個小孩的論證過程出了什麼問題。

一位參考書的作者甚至把這個題目放到他的書裡,告訴買他書的學生,這題無解。


今年,我還是想看看是不是有學生能解析這個問題。結果,在教完假言論證後,他們已能分析出兩個小孩的論證結構如下:


第一個小孩的論證結構:

大前提:若同一個物體最靠近我們時,我們會覺得它看起來最大。
小前提:早上太陽看起來最大。
結論:早上太陽最靠近地球。

第二小孩的論證結構:

大前提:若熱源最靠近我們,則我們感到最熱。
小前提:中午我們感到最熱。
結論:中午的時候,太陽最接近地球。

可是,他們當中還是沒人看得出來哪一個小孩的論證出了錯誤。甚至有學生說都對。

其實,這兩個小孩在論證的過程中都犯了假言推理的錯誤。

所謂的「假言命題」係指:大前提包含了一個條件句(若……則……),其中包含「若」的一部稱為前項;包含「則」的部分稱為後項。假言三段論的大前提和小前提如果皆為假言命題,就稱之為純粹假言三段論。若含有一假言命題和一定言命題,則為混合假言三段論。

假言論證有兩個重要原則,其中一個原則是:不可犯「肯定後項的謬誤」亦即:「若 p 則q 」正確,並不保證「若 q 則 p」一定正確。例如:「天下雨則地溼」正確,並不保證「地溼則天下雨」正確。因此,「若最近,則看起來最大。」正確 , 無法證明「看起來最大,所以最靠近。」同理,「若最近,則最覺得熱。」亦無法證明「最熱,所以最近。」

這個邏輯學上重要的原則,在台灣的教育界,似乎是連認知的程度都談不上。最近,我還改到這樣的句子:「在電視新聞中,我們可以看到嫌疑犯被警察戴上安全帽,因此,帽子是犯罪的象徵。」這個學生的論證結構是這樣的:

大前提 :若嫌疑犯被逮捕,則警方會為該嫌疑犯戴上安全帽。
小前提 :安全帽是帽子的一種。
結 論 :帽子是犯罪的象徵。

這個論證的荒謬除了以部分代全體(安全帽是帽子的一種,所以,帽子是犯罪的象徵),也犯了假言推理的第一個錯誤:以 「 若 p (嫌疑犯若被逮捕),則 q (嫌疑犯會被警方戴上安全帽) 」 正確,推論「若q(被戴上安全帽)則p(是嫌疑犯)」也正確。

在台灣大考中心命題的寫作史中,有考生寫出這樣的句子:

沒有櫻桃樹,就沒有華盛;沒有蘋果樹,就沒有牛頓;沒有菩提樹,就沒有佛陀,可見樹有多重要了。

閱卷教授說:不知道該讚美它的創意,還是質疑它的邏輯。

其實,三個並列句中除了有語病外(應該是沒有這些偉人的父母就沒有他們才對。),也違反了一個重要的假言推理原則,那就是:不可犯「否定前項的謬誤」。例:

大前提:若卡爾據有故宮的所有財寶,則卡爾就是大富翁。
小前提:卡爾未據有故宮的所有財寶。
結論:卡爾不是大富翁。

卡爾若據有故宮的所有財寶,他的確會成為大富翁。但如果他未據有故宮的所有財寶,並不能保證他就不是大富翁。如果他中了樂透頭彩,或是自己的企業業務蒸蒸日上,獲利超越擁有故宮財寶,他還是大富翁。

同樣的,如果那天墜落到牛頓頭上的是樓上的一顆球,牛頓的悟性還是會使他發現地心引力。華盛頓如果不是砍倒父親心愛的櫻桃樹,而是打破一個家裡的稀世古董,他承認了,他的誠實仍會成為典範。印度多菩提,佛陀坐在菩提下悟道。如果全印度都沒樹了,佛陀坐在一個草棚下,他真的不會悟道嗎?

邏輯啊!邏輯!台灣人最愚蠢的一件事就是:認為邏輯會限制創意。在過去的一些心理學著作中,邏輯思考常常是被描述成和創造性思考對立,會限制創造性思考。我一直受到這種觀念的影響,直到1995年,我在新加坡的「思考與寫作」的講座中,我仍在大聲疾呼水平思考、創造性思考的重要。但看了新加坡的初級學院全國華語辯論賽後,我才覺醒:台灣人根本不懂邏輯。

有一次上來自美國的一位老師的英文會話課,他說他們曾把一群來自世界各地的工程師聚在一起腦力激盪一項產品的研發。他發覺日本工程師是因為他們天生喜歡高品質,所以,會自然而然地歡喜創造高品質,德國工程師則認為他們必須要做出高品質的產品,所以,他們生產高品質的產品。當有人問起:「那台灣呢?」 他回答:「Craze!」

創意真的要和邏輯對立嗎?失去邏輯學涵養的台灣學子啊!彷彿在思維的大型建築中少了支撐這個結構體的力量!多年來,在校園、在社會,瘋狂地胡搞瞎搞,讓邏輯徹徹底底解構的現象,讓人彷彿看到一座海砂屋漸漸地,漸漸地崩落在時代潮浪的衝擊下。

唉!怵目驚心,駭人聽聞,這次第怎一個「慘」字了得?

2009年7月14日 星期二

那一年,中文與邏輯共舞在南洋

那是1995年的事了: 我被遴選為台灣赴新加坡的交換教師。我在初級學院任教各級華文,而且還開了一個 「 思考與寫作 」的講座。但最令我畢生難忘的是 : 我參與全國華語辯論賽的指導工作。許多的辯論題目都不記得了,只有這麼一個辯論題目:「死刑對維護治安是 / 不是有效的」至今仍存在腦海中。我們的學生抽籤抽到正方,當時我很高興,以台灣人習慣於以直覺來判斷事情的思考方式,認為正方很好辯,反方一定講不出什麼辯辭來。但,那年三十歲未到的我面對了一個我從未面對的衝擊: 新加坡的師生開始蒐集證據。 其中有一個證據是 : 當時台灣結夥搶劫是唯一死刑,但同樣的案件並沒有因為一個死刑的判決而杜絕。相反的,新加坡並沒有這種刑罰,但卻沒有什麼結夥搶劫事件發生 。 我知道我的新加坡同事和學生是採用邏輯學中的 「 建立因果關係 」 來模擬反方的辯辭, 然後要加以推翻。推翻的方法當然是以「這是特例 」來反駁。


最令我震撼的是: 比賽開始,對方有一個非新加坡腔的男孩,他所提出的辯辭幾乎讓我方無以招架。我們模擬的辯辭,他們一個都沒有提出。反而以邏輯學中的兩難論證法使我方啞口無言: 就目前全世界的死刑判例來看,死刑犯之所以犯罪不是因為一時情緒衝動就是因為宗教因素。所以,不管有沒有死刑,他們都會作出危害治安的事。因此,死刑對維護治安是無效的。


那年,那個十六七歲的男孩,還說:現在,日本東京地鐵站的毒氣事件,日本政府如果殺了奧姆真理教的教主,肯定引起教徒更大規模的暴動,對維護治安根本是無效的。


這學期,我在我的中文寫作課程中進行一系列的邏輯論證教學,包括定言三段論、選言三段論、假言三段論及兩難論證。然後以論證以下的命題讓他們去分組討論該採用什麼論證策略,而且要寫出論證結構 :(1)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 (2)死刑對維護治安是無效的。


結果對第一個命題,他們在我的暗示下採用了定言三段論,但卻不知道該以什麼樣的大前提來描述這個論證的重要且無懈可擊的依據。


總是有這樣的嘆息在教室熄燈後:如果世界給了台灣一次機會去為自己的地位辯護時,我們的下一代在世界的談判桌上,會有足夠的邏輯論證力量去對抗所有的不公不義嗎?


至於第二個命題,他們竟然有人想去 Youtube找那年的辯論賽錄影帶來作答。 我努力抑制自己的怒火,但它仍然在我心中燃燒著: 可惡的填鴨教育產物!他們事事都只想要去找現成的答案來複製!


四組中有人用假言三段論,他們說假如有了死刑後,治安仍無改善,那就代表死刑對維護治安是無效的。這個論證方法當然是可被接受的。但台灣的學生就是不懂去找證據證明自己的論證成立。

有一組是這樣論證的:


死刑對於維護治安是無效的

兩難論證法

前提一:原本無死刑的國家,若制定死刑,有心要犯罪的人依然會犯罪,則死刑對於維護治安是無效的。原本有死刑的國家,若廢除死刑,有心要犯罪的人還是會受到其他法律的嚴厲制裁,所以犯罪率不至於提升,則死刑對於維護治安是無效的。

前提二:不是制定就是不制定死刑。

結論:不是犯罪率不變,就是意圖犯罪的人依然會犯罪。所以死刑對於維護治安是無效的。

你看得懂他們在論證什麼嗎?他們根本沒學會兩難論證。 而且還犯了邏輯學上「偷換命題 」的錯誤:把重點轉移到制不制訂死刑。

另外一組是這樣論證的:


用定言三段論

大前提:死刑必須要有嚇阻的效果,才能降低犯罪率,維護治安。

小前提:死刑對犯罪者沒有嚇阻的效果,因此犯罪率沒有降低。

結論:所以死刑對維護治安是無效的。

他們怎麼知道有沒有嚇阻作用呢?我們的中文寫作教學一直都認為議論或論證是沒有價值的、是枯燥的。但這麼一個和社會公共議題有關的問題,我們的準公民是沒有能力去論述的。

其實兩難論證的結構是這樣的:

兩難論證的簡單式結構


前提一:若 A 則 B,而且若 C 則 B


前提二:不是 A,就是 C


結論:B


兩難論證的複合式結構


前提一:若 A 則 B,而且若 C 則 D


前提二:不是 A,就是 C


結論:不是 B,就是 D

以下是我修正其中一組學生的討論結果:

難論證法:

大前提:若死刑犯是因為一時衝動而犯罪,犯罪當下心中無死刑,則死刑對維護治安是無效的,而且若死刑犯是計畫犯罪,罪犯必認為犯罪後的所得必大於被判死刑,則死刑對維護治安是無效的。

小前提:罪犯不是起因衝動,就是計畫犯罪。

結論:死刑對維護治安是無效的。

這個討論結果引起了騷動:有人感到震撼,因為他們沒想到可以這麼論證。但也有人反駁:難道真的只有這兩種犯罪動機嗎?沒有無知而犯的?沒有怕死而不犯的嗎?

我事先有告訴他們新加坡那場辯論賽,說來,這組算是 「代工 」 成功吧!其他組算是 「技術轉移 」失敗。代工型的產業根本少了原創者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問他們 : 怎樣才能不使這個論證被駁倒 ?你們怎麼回答同學們的這些問題? 代工型的這組啞口無言。

那年,在新加坡,我們無法反駁的原因是因為那個男孩掌握了事實。可是台灣的學生連辯證中必須 「掌握事實 」 這樣的原則完全無知。

後來,還是我幫他們找到了台灣死刑犯犯罪動機的文章解決了問題。至於有沒有人因怕死而不敢做出危害治安的事,誰知道呢?誰做過這種統計呢?既然沒有,台灣的學生怎麼會拿這個來論證呢?

最後,我要他們寫成論證文章,他們連運用台灣本土社會案件來論證的能力都沒有展現出來。

我仍然懷念那場1995年在新加坡第12頻道攝影棚的辯論賽,那種邏輯與中文共舞所展現出來的言辭交鋒之美,十幾年來,我在台灣都沒再見過。

那天,鎖上教室的門,夕陽中我漫步在這所日據時代就成立的高中。看著日據時代的紅樓,心中有一種無力感: 台灣總是以抒情文及記敘文為中文寫作教學重點,嚴重漠視理性的議論教育。這樣的國家,這樣的社會如何去向世界宣示我們為什麼要民主?民主若沒有理性論證能力的公民,如何讓每一張選票都展現價值?

我們應該可以相信:他們也沒能力去論證統獨問題的。

2009年7月13日 星期一

探索寫作的心靈祕境 (一) : 記憶與寫作



認知心理學派關於寫作有著這麼一張廣為引用的圖:這張圖說明了整個寫作的心理歷程.它究竟能為中文寫作教學帶來什麼樣的啟發和助益呢?


圖下方的左側方塊中(請點擊該圖,以便更清晰地閱讀),Flowers & Hayes揭櫫了寫作的一個基本且重要的要素:作者的長期記憶.記憶是經驗的儲存(Robinson,1979),記憶是由於當前的反應和過去的刺激所發生的事實產生了關係,這些事實乃是過去所學習的事象,或是經驗的事故.(李德高,1987)

於是,我們可以藉由心理學上的這項研究成果,解決了中文寫作上的一個疑惑:為什麼有人寫不出文章來.

在整個的寫作心理歷程中,這是最初始的階段:寫作者面對一個寫作主題時,他是不斷要從他的大腦中去搜尋與這個寫作主題的相關記憶的.當他的大腦中缺乏相關的記憶時,他是無法開始寫作的.這個歷程圖很值得我們思考的是:學生會去搜尋什麼記憶?那樣的搜尋途徑有什麼問題?其實有經驗的老師不難發現,有一大部分學生所搜尋的記憶並不是個人生活經驗的儲存和這一主題的相應處,反而是哪一篇文章裡有哪些句子是可以和目前所面臨的寫作主題連結的.這個現象凸顯這樣的問題:有一大部分的學生不能,不敢或不願針對該主題表現自己的經驗描述.他們或奉作家的現成作品為圭臬,企圖反芻;或者害怕自己的經驗或從經驗中所產生的想法並非主流.特別是在考試和交作業中的寫作行為,更是帶著一種猜測標準答案的心態在從事這樣的心靈活動.於是,我們看到了台灣大考寫作史中一篇滿分的文章"回家"所出現的問題:那個高中剛畢業的青少年想出一個原住民回到部落的感觸. 這不是這名寫作者生活中真實的個人經驗,而是來自一個社會氛圍下,對部分族群"回家"的記憶. 而閱卷教授也在那種社會氛圍下獎勵了那名考生他該有那種記憶.

這心靈的祕境被揭穿後,有更多的問題被提起了:那麼,哪一種記憶才是珍貴的?一個台灣的青少年該有什麼樣的記憶去面對測試?為什麼個人平凡的記憶在分數上變得那麼廉價?這樣評斷記憶是不是公平的?

Flower & Hayes的圖,還讓我們走進了另一個寫作的心靈祕境: 寫作者所要擁有的長期記憶,並不只有個人經驗,他還必須要有對讀者的知識.該對讀者有什麼知識呢?過去曾有學生說那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然而,真的只有如此嗎?那麼,寫作有什麼樣創造性的意義呢?其實,從台灣的廣告文案中,我們發現廣告文案的寫作者通常具有對廣告閱聽者相當豐富的知識,所以,能運用他們所能感動的文辭進行一項商品情感性或理智性的描述.在公文寫作中,我們必須熟悉上行文,平行文和下行文必須使用不同的措辭.而我們也該知道儘管都是華語區,有些說辭,在某一個華文區很流行,在另一個華文區卻不知所云.君不聞:"願景"這個美麗的外來語翻譯只有台灣人才懂;

最陌生的一個祕境莫過於"寫作計畫".這告訴我們,寫作是需要謀定而後動的.但如果寫作者不懂規劃某些文類該如何擬定寫作主題,寫作策略,甚至該如何補充更多相關知識,他真的也很難進行寫作.例如,你要高中生或大學生去寫一篇小論文,在台灣,有一大半的學生是不知所措的,他們不知道該先做一份寫作計畫,然後按照計畫一步步完成,更遑論他們會知道如何擬定寫作計畫.這樣一個寫作的歷程圖也讓我們明白:寫作不是憑空就會的,它有一個心靈境地在每個人心中,有些人的是一畝畝田;有些人的是荒漠一片;也些人的驚濤拍岸;有些人的是崇山峻嶺........

而中文寫作教學又怎能捨心理學而獨行天涯呢?

2009年7月10日 星期五

可以將徐志摩的"數大便是美"翻案嗎?

有一次讓學生練習寫翻案文章 . 結果 , 有幾個學生拿徐志摩的名句 "數大便是美"進行翻案.舉的例子當然是 " 一大堆不好的事物太多就不美 ".

問題是 : 能這樣寫翻案文章嗎 ?

翻案文章主要是針對前人對某人某事所提出的觀點進行批判 , 並進而提出相反或不同的觀點或論點 . 例如歐陽脩針對唐太宗釋放大辟囚一事 , 大家認為這是 "受到仁德感召所致" 的這個論點提出反駁 , 認為那是唐太宗和大辟囚之間互相揣摹心意的結果.歐陽脩認為唐太宗破壞了司法的穩定性 , 意圖沽名釣譽 . 蘇東坡在"留侯論"一文中則反駁司馬遷"張良能幫助劉邦得天下的原因是因為得到'太公兵法'"的論點, 蘇東坡認為張良能贏的原因在於他能忍.

歐陽脩和蘇東坡的翻案文章都是在反駁論點 . 就語言的性質來看,他們是在針對評價性語言或臆測性語言提出不同的看法.

但 , 徐志摩之所以會寫下那句 " 數大便是美 " 是在於他看到成群的鳥類聚集在島嶼上的壯觀之美, 那是他個人有感而發的一種情緒性的語言, 是一種對情境的感受।面對情緒性的語言,我們也只能去了解作者此情此感發生的情境脈絡, 反駁是很粗魯的,而拿不同的情境去反駁他的感受更顯得愚蠢而無聊.

這個中文寫作教學現場的情況,告訴我們:中文寫作教學有必要注入語言判別這樣元素.

語言性質的判別

這一直是台灣本國語文教育所缺乏的:語言性質的判別。於是,你聽到法務部宣布要修法約束名嘴在案子正在進行偵查期間,發表任何言論。而名嘴們卻說,那是違反言論自由。
他們所說的,真的是「言論」嗎?
在教我的學生中文寫作前,我會給他們這樣的教學內容:

語言的類型含有:
*報導性的語言 ,例:地球是圓的。
*表情性的語言 ,例:願同塵與灰。
*導引性的語言 ,例:下車時請注意月台的間隙。
*實演性的語言 ,例:我現在宣布張時中和林藹如小姐結婚。
*評價性的語言 ,例 :日本駐台代表可/不可發表台灣主權未定論。

而語言的性質又分成以下幾種:
*中性語言
*情緒語言
*臆測語言

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判別語言?那些名嘴們在談及某個案件或某個人時,事實上是在進行許多的臆測,使用表情性及導引性的語言相當的多,在語言性質上多屬情緒語言和臆測性語言。而憲法所保障的言論自由應該是指國民或公民針對某一事實或事件發表評價性的語言,這種語言理當是個人價值判斷的語言。

所以,禁止任何一個人針對審查中的案件及受偵查者發表不實的報導性語言及不當的導引性語言,是一個有品政府的應有作為。而我們的國民及公民若要有更好的生活素養,具有語言性質的判別能力,是不可缺乏的。

你可以分辨以下哪些是中性語言嗎?

*這是一本好書
* 政府官員
* 公僕
* 政客
* 這是屬於台獨思想的言論
* 這真是令人振奮的消息

很令人詫異的是:我教的那群高一學生說「這是屬於台獨思想的言論」是非中性語言,而且辯論了將近一節課。

這真的不是一句中性語言嗎?是誰讓 「台獨思想的言論」被誤以為一種評價語言呢?又是誰讓它被錯認成一種情緒性語言呢?

台灣啊!台灣,為什麼在你這塊島嶼上的十六歲孩子會有這種判斷呢?

我們的那堂課最後以以下的內容結束:

主觀語言與客觀語言的分野:
主觀的語言 : 含評價或情緒的語言,屬於價值判斷或表達情緒、情感的語言。
客觀語言:不含評價或情緒的語言,屬於事實判斷或現象描述的語言。

處理與運用語言的原則:
*對於中性語言和客觀語言的視聽或寫作,要注意其真假的判定,要了解其定義。
*對於評價語言、情緒語言和主觀語言的視聽或寫作,要注意其合理性的建立,要了解其 價值判斷的準則。

期末心得書寫時,學生說這是他們覺得最令人耳目一新且最有價值的一堂課。

是的,在一場研習中,曾聽過一位大學心理系教授抱怨:為什麼我要學生寫一篇學術論文,她寫到一半突然來一段抒情文抒發感情!

我的學生在我要求他們練習以中性語言來為各種中文英譯的拼音系統作定義時,竟然會出現「喪權辱國的威妥馬拼音系統」這種字眼!

在中文寫作教學現場中,學生無法掌握語言性質的現象相當普遍,特別是學術性寫作中對中性的報導性語言的運用,他們是沒有概念的。

可是,這不重要嗎?

總認為:除了抒情和豐富的傳統修辭技巧,台灣的中文寫作教學應該要教學生懂得客觀地去描述每一個概念。 否則,我們教不出優秀的學者。

總認為 : 中文寫作教學的目標不該只侷限在文學創作。成千上萬的台灣年輕人,畢生的心願可能都不是當一個文學家,而是科學家或企業家。科學家和企業家要書寫的文字是屬於理性的,他們要懂得掌握中性語言,他們要展現邏輯和中文共舞時的撼人力量。

舉世滔滔,唯我寂寞孤獨地將邏輯學的這些元素,如研磨,如炮製,最終要融入中文寫作教學中。藥效如何呢?答案啊!答案,在月,在年,在每個時光流逝中,教室外響起的跫音裡。

部落格導覽

這個部落格含有許多功能,歡迎讀者多加利用。
首先是右上方的Cheeky Quotes,這提供您閱讀英文反諷文章的園地,就像是烹調一道菜,加了醋、加了辣椒,是一種調味。在網誌存檔欄中,您可以點擊吸引你的標題,閱讀文章,獲取您需要的資訊。而當你疲憊時,歡迎來到「投影片」區欣賞一張張美麗的照片,沉澱你不安不定的思緒。你也可利用「追蹤者」功能呼朋引伴來到這個部落格,互相知道:「噢!你也在這裡!」

這個部落格和日本NHK網站連結,在「English learn Japanese」這個地方,你點擊其中一個標題,就可以連結NHK網站,以英文學習日文,那裡有好多則日語實用會話免費供您學習。如果你較習慣以中文來學習,也可以連結該網站後,選擇中文解說。

不要忽略了PDF Man這個功能,如果你有檔案想要轉換成PDF檔,就到這裡來吧!你瀏覽所有的文章後就會發現它在那裡待命。轉換後就E-mail 到你的信箱。

我有非中文區的朋友,所以我提供MSG title 這個功能給我的那些朋友進行翻譯。你若有文章需要翻譯,也歡迎多加利用。

生活中有什麼困惑嗎?到Get Answers 這個地方來提問,也許你可以得到很滿意的答案。也歡迎相關領域的朋友來協助回答問題。

我喜歡藝術,我每天都會來Art Quote And Painting of The Day這個地方看看名畫和藝術家們的語錄。你也來這個地方看看吧!

當然,最重要的是我的文章囉!你可以透過訂閱方式取得我的文章,也可以E-mail給你的朋友。我是一名高中國文老師,我在撰寫我的碩士論文時,花了很多心力在研究邏輯學、心理學和教學設計,也受過40小時的Intel 思考訓練課程。我已經開設過兩個學年的「中文寫作」課。我很積極地要將這些元素融入中文寫作教學。上學期我將這些元素融入後,發現資質中等以上的學生很有興趣。但時間有限,我沒能講完所有的內容。於是令我感動的事發生了:有一個連續選修我的課的學生E-mail給我,說:「老師,您沒能講到的內容能否寄電子檔給我?我很喜歡您所講的這些內容。」我有一個亞斯伯格症的學生,他在原班上課很不開心,但他在這門選修課特別有活力。他在路上遇到我都很興奮,說他選對課了。他告訴我:「老師,您要把這些教給更多的學生,提高台灣的競爭力!」其他人則很珍惜他們的上課筆記本,要我一定要還給他們,不要在他們忘記取回時,資源回收。那是他們最珍貴的學習紀錄。於是,我把我所教以及所未教的內容慢慢寫成文章放在這個部落格,好回饋我那些學生,也希望能與同樣開設這門課的老師們分享、交流。

噢!還有,「關於我自己」這個部分,你所看到的照片是我在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所拍攝到的一扇窗。窗映著藍天白雲,我佇立在窗下,望見窗內堆疊著一本又一本的書。我想那是一位教授的研究室吧!有一年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徵聘中文講師,所開出的應徵條件(requirement)是:應徵者必須先寄送一份自己所研發的教材。他們希望他們的中文講師具備教材發展(material development)及教法革新(pedagogy innovation)的能力。我一直這樣深自期許。所以,我將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之窗放在這裡,提醒我要朝這個方向努力。特別是,台灣在這一兩年內,高中課程最大的改變就是讓老師自由地開設選修課程,如果你想開設一門讓學生獲益良多的課程,勢必要自己研發出一套有內涵的教材和教法。於是我讓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常常呼喚著我。

我的情人是日本大阪人,在京都開設一家小公司。我常想:為什麼這一生熱烈追求過我、熱烈擁抱過我的都是日本人?情人的故鄉有一所知名的大學——大阪大學,這所大學最令人刮目相看的是:已經有教授發明跟真人幾乎一模一樣的機器人。情人說日本人是世上最勤奮的民族,日本的武士精神遺留在每一個日本人的基因中,讓日本人要把每件事作到完美。情人曾經搶著說話,在我提及散文時,他說:「讓我說,我們為什麼要讀散文?因為我們要追求美。」情人在春天櫻花盛開時一定要去賞櫻花,他說那是日本的民俗。啊!就是這樣!我有日本人的這些特質:勤奮、喜歡科技,同時又喜歡美——自然萬物所呈現的美。

然而,我是台灣人。屬於母語是閩南語的那個族群。我熱愛這裡,我要為這裡奉獻一些我能奉獻的。所以,我耕耘這個園地。

最後,微笑地告訴你:當你享受Google所提供的這些工具和媒介後,請點擊Google所提供的廣告,作為對Google的感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