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2日 星期日

主觀語言與客觀語言的分野

在台灣,我們常聽到這樣的話:「這個太主觀了啦!我們都不這麼認為。」或者「大家都這麼認為,所以這很客觀。」看起來,在台灣,人們似乎是以認同人數的多寡來判斷主觀或客觀。然而,這樣的判斷方法適當嗎?如果,一個精神科醫生說:「他罹患了憂鬱症。」其他人都說:「我們不覺得。」那麼,表決能不能決定一個人是不是罹患了什麼疾病呢?一個天性浪漫的人說:「我愛暮靄沉沉的黃昏,那是一天中最美的景致。」聽到這句話的人能不能也以投票方式決定這句話很客觀呢?「主觀」就該受到貶抑嗎?「客觀」就永遠是對的嗎?

在邏輯學上,所謂的「主觀語言」和「客觀語言」的判定並非來自認同人數的多寡,「主觀」和「客觀」也不是一種評價標準,也就是說:我們不能貶抑主觀語言,也不能因為那是客觀語言就認定那句話絕對沒有問題。在邏輯學上,「主觀語言」係指帶有價值判斷的語言,也就是判斷某人、某事、某物、某景,其好壞、美醜、貴賤……等含有兩個相對評價之其中一種評價或介於兩種極端評價之間的評價語言。例如,「他是一個好學生」和「他很普通」就是兩句主觀語言,因為「好」和「普通」都是評價性字眼。相對的,不帶有評價而只是作事實判斷的語言,就是「客觀語言」,例如「台灣主權未定論是一種台獨理論」及「這兩個颱風會產生藤原效應」這兩句話都在進行事實判斷,所以是客觀語言。

我們在閱讀資訊、聆聽他人言說或寫作文章時,掌握「主觀語言」與「客觀語言」的分野,是非常重要的。對於「主觀語言」,我們要瞭解其背後的價值觀。例如,讀、聽、寫「他是一個好老師」這句話時,你要知道「好老師」這個評價是基於什麼樣的看法?也許這句話背後的價值觀是「考試和作文評分都很寬鬆;上課任由學生吃便當、打手機;違反校規絕對不處理,就是好老師。」或者「出題很嚴謹;作文評分有依據;課堂管教嚴格以保障所有同學聽課權益;違反校規一定處理,所以是一個好老師。」前者和後者顯然是兩個迥異的價值觀。問題是,那一個價值觀才是合理的?學生常常會講出這樣一句很不負責的話:「那是我的價值觀。」就想要使自己的言論逃脫各種批判,例如就有學生崇拜徐志摩的婚姻生活,問他為什麼?他說:「那是我的價值觀。」無論如何,「那是我的價值觀。」不是萬能的擋箭牌,你展露一個價值觀時,必須要能讓你的價值觀具有說服力。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因為較多人支持哪一個價值觀,就說那是「客觀的看法」。我們只能說某一個學校的學生對老師的評價較傾向於某一個價值觀,從他們的價值觀,我們也瞭解了他們的素質和校風。

至於,面對「客觀語言」時,我們要判斷其真假和其定義。例如看到、聽到「這兩個颱風會產生藤原效應」這句話時,我們應該要注意的是:什麼是「藤原效應」?究竟會不會產生?「客觀語言」也包含虛假、錯誤的訊息,例如「2009年台灣大學在世界大學的排行是第40名。」事實上是還沒到第40名,所以這句客觀語言是假的。你不能因為它是一句客觀語言就斷然認為它沒問題。

在寫作時,特別是學術性寫作和報導,確保自己的客觀語言正確無誤;而有所評論時,也應該注意自己是受到什麼樣的價值觀影響而寫出這麼樣的主觀語言,對一個寫作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基本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