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8日 星期四

中文文法與中文寫作之1:語構的運用.5

中文文法與中文寫作之1:語構的運用.5  比較之後的取捨

在英文裡,當我們要表達在比較 A 和 B 之後,認為應捨棄 A 而選擇 B 時, 我們可以說:
 It would be better to B(verb) rather than A(verb). 例如:
  It would be better to type a report with a computer rather than write it on a piece of paper by hand.

中文呢?如果你要表達在「生吃牛心番茄」和「將牛心番茄拿來煮豆腐」這兩種處理牛心番茄這種食材的作法之中,放棄其中一種作法而選擇另一種作法,這時,有什麼樣的中文語構可用來表達你的取捨呢?



其實這是很古老的語構,在《論語》中就已經出現這種語構。孔子曾這麼說:

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禮,與其奢侈鋪張,寧可節儉樸素;喪事,與其過於注重形式與外表的繁文縟節,寧可簡單而內心哀戚。)

孔子使用了以下的語構表達了他分別在奢與儉,易與戚的取捨:

與其 A,寧 B。

「與其」之後所接的 A 是說話者或書寫者表示要捨棄的對象,「寧」之後的 B 才是說話者或書寫者的抉擇。這個語構在現代語體文中,「寧」常以「不如」來取代,而成為以下的語構:

與其 A,不如 B。

所以,怎麼表達在「生吃牛心番茄」和「將牛心番茄拿來煮豆腐」這兩種處理牛心番茄這種食材的作法之中,放棄其中一種作法而選擇另一種作法呢?我會這麼說:

與其生吃牛心番茄,不如將牛心番茄拿來煮豆腐。




有時候視需要,可以在這個語構之前做一些分析、比較,例如:


番茄要在加熱後才會產生茄紅素,生吃並無法攝取茄紅素。因此與其生吃牛心番茄,不如將牛心番茄拿來煮豆腐。



你有什麼樣的取捨可以使用這個語構來表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