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日 星期三

中文文法與中文寫作之2. 詞類與語構的接軌.6

中文文法與中文寫作之2. 詞類與語構的接軌.6

動賓式合義複詞以及動賓式詞語結構在句子中具有受事者或行為、舉措發生的原因時,我們已經整理出以下與語構接軌的情形:

A 為 B(受事者) + 動賓式合義複詞之述語 / 動賓式詞語結構

A 為 B(行為、舉措發生的原因) + 動賓式合義複詞之述語 / 動賓式詞語結構

A 向 B + 動賓式合義複詞之述語 / 動賓式詞語結構

A 與 B +動賓式合義複詞之述語 / 動賓式詞語結構

除此之外,「分類」、「分組」、「分級」「編號」、「發酵」、「發芽」等動賓式詞語結構在句中若有施事者或受事者,又該使用什麼樣的語構來表意呢?
「分類」、「分組」、「編號」,您可以使用以下的語構來表達施事者對受事者施行了這些動作:

A(施事者) + 將 + B(受事者) + 加以 + 動賓式詞語結構

例如:

居民將垃圾加以分類。

老師將學生加以分組。

農民將水果加以分級。

學校將課桌椅加以編號。


「加以」是表示在受事者身上施行了一個動作。「將」的意思和「把」的意思相同,但較為文言,「把」通常用於口語化的句子。這類語構中的受事者通常處於被動狀態,而且以物為多。「A(施事者) + 將 + B(受事者) + 加以 + 動賓式詞語結構」這類的語構在英文裡,通常是一個動詞來表達,如:classify、group、number。以英文為第一語言的中文學習者或是翻譯者,要特別注意這一雙語間的對比。

「發酵」、「發芽」呢?這類的動賓式詞語結構通常是施事者做了另一個動作,導致受事者產生了這個狀態,您可以使用以下的語構來表意:

A(施事者) + (一個描述動作的動詞、詞語結構或短語) + 使/讓 + B(受事者) +  動賓式詞語結構

例如:

媽媽在麵粉上加上酵母使它發酵。

姊姊為種子澆水讓它發芽。

「使」和「讓」的差別在於,「使」字表示施事者施行這一動作有其強烈的意志要達成某一個目的。使用「讓」字,則表示施事者以順其自然的態度施行了一個動作,而且受事者只要有施事者這一動作就很容易產生某一狀態。以英文來做對比分析,「使」字相當於 make,「讓」字相當於 l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