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0日 星期四

立基於認知心理學的中文寫作教學(二):產生想法.1

目標導向的寫作思考歷程

Linda Flower 和 John R. Hayesy在其認知心理學寫作理論(A Cognitive Process Theory of Writing)中提出了以下四個重要的論點:


一、對寫作歷程的最佳理解是將其視為一組獨特的思考過程,在這一組獨特的思考歷程中,作者精心策劃或安排他們的寫作活動。(The process of writing is best understood as a set of distinctive thinking processes which writers orchestrate or organize during the act of com-posing.)

二、寫作的種種歷程間彼此具有科層關係,而且層層高度鑲嵌。(These processes have a hierarchical, highly embedded organization in which any given process can be embedded within any other.)

三、寫作活動本身是一個目標導向的思考歷程,這個思考歷程由作者自己正在成長中的寫作目標網所引導。(The act of composing itself is a goal-directed thinking process, guided by the writer's own growing network of goals.)

四、寫作者以以下兩種主要方式建立他們的寫作目標:其一是藉由產生高層次的寫作目標以及支持此一高層次目標的次級目標產生,而高層次目標及其次級目標深植於寫作者發展中的目的意識。其二是藉由改變主要目標,甚至是完全建立新目標產生。而改變主要目標,或完全建立新目標係立基於寫作活動中,作者已經明白了什麼。(Writers create their own goals in two key ways: by generating both high-level goals and supporting sub-goals which embody the writer's developing sense of purpose, and then, at times, by changing major goals or even establishing entirely new ones based on what has been learned in the act of writing.)

Linda Flower 和 John R. Hayes所提出的論點係經由實驗而得,他們讓接受實驗的寫作者記錄下他們寫作歷程中每一個階段的所思所想,然後針對這些實驗記錄進行分析,而得到這樣的結論。在這四個論點中,很值得注意的是第三點:「寫作活動本身是一個目標導向的思考歷程,這個思考歷程由作者自己正在成長中的寫作目標網所引導。(The act of composing itself is a goal-directed thinking process, guided by the writer's own growing network of goals.)」這是和中文世界傳統作文教學觀迥異的論點。朱光潛曾提到:

從前人寫舊詩標題常用「偶成」和「賦得」的字樣,「偶成」者觸興而發,隨時口占,「賦得」者定題分韻,拈得一字,就用它為韻做詩……「偶成」的作品全憑作者自己高興,逼他寫作的只有情思需要表現的一個內心衝動,不假外力。「賦得」的作品大半起於外力的催促,或是滿足一種實用的需要,如宣傳、應酬、求名謀利、練習技巧之類。照理說,只有「偶成」作品纔符合純文學的理想……(見朱光潛談文學.作文與運思)

朱光潛的這段論點反映出中文世界中褒「偶成」貶「賦得」的價值觀。而這樣的價值觀使得「寫作需要靈感」這樣的觀念深植在許多人的心中。這也使得學生在學習寫作或作文這件事上迷失了方向。

誠然,詩歌中的「偶成」作品展現了一種渾然天成的情思之美,但一篇邏輯縝密、專業知識扎實的學術性文章,又何嘗不是一個進入學術殿堂從事研究的人所需要展現的寫作成品?一味地強調「靈感」和褒揚「偶成」將使得寫作或作文變得神祕而高不可攀。而西方認知心理學的這些論點,是相當程度肯定寫作的務實性的。這當然與西方文化中「修辭情境」這一概念原本就是起源於歐洲地主需要以強有力的言辭去說服農民有關。這一點容我以後有機會再以專文探討。

Linda Flower 和 John R. Hayes所揭櫫的 「寫作活動本身是一個目標導向的思考歷程,這個思考歷程由作者自己正在成長中的寫作目標網所引導。(The act of composing itself is a goal-directed thinking process, guided by the writer's own growing network of goals.)」是相當值得中文寫作教學參考的。Linda Flower 和 John R. Hayes的寫作「目標」包含了歷程目標(process goal)和內容目標(content goal)兩種。所謂的歷程目標(process goal)係指人們在寫作活動中引導自己如何去實踐寫作歷程(Process goals are essentially the instructions people give themselves about how to carry out the process of writing.)根據Linda Flower 和 John R. Hayes的研究,相較於遜色的寫作者,好的寫作者往往會給自己許多這類的寫作引導,而且較能意識到該掌控自己的寫作歷程。而內容目標(content goal)指的就是寫作者要寫出什麼樣的內容。

歷程目標(process goal)在中文世界中是相當陌生的概念,許多學生說他們過去的老師教作文時,都告訴他們想到什麼就寫什麼,沒有什麼「歷程目標(process goal)」可言。但在筆者的教學實務中,發現「歷程目標(process goal)」在學生的寫作活動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讓我們再看看圖1認知導向寫作過程模式圖。
圖1 認知導向寫作過程模式(Flower & Hayes,1981a)

這張圖告訴我們:整個寫作歷程是需要監控的。當我將這張圖透過投影片呈現給學生時,學生問的最多的竟然是「什麼是監控?」也就是說,學生不懂在寫作的歷程中該隨時監測自己的寫作是否達到階段性目標。而當他們理解並掌控「歷程目標(process goal)」時,也往往能在「產生想法」這部分有所突破。協助學生建立「歷程目標(process goal)」的工具就是檢核單,例如,有一次我讓選修「中文寫作課」的學生透過影片欣賞和資料閱讀,客觀描述「中(台)美斷交事件」。在課堂上,我們分組比賽製作檢核單,結果四組中有兩組學生能做出以下的檢核單:

□ 我已自訂題目

□ 我已以報導性語言及中性語言描述該事件

□ 在我的描述中已包含事件發生的時間

□ 在我的描述中已包含事件發生的地點

□ 在我的描述中已包含事件中參與的人物

□ 在我的描述中已包含事件發生的原因

□ 在我的描述中已包含事件發生的過程

□ 在我的描述中已包含事件發生後的結果

□ 在我的描述中已包含事件所造成的影響

□ 我已在文章中並陳不同團體對同一事件不同的說法

□ 我已流暢的描述事件

□ 我已採用時間/因果為主軸的敘事結構來描述事件

□ 我的遣辭用句正確無誤

□ 我已盡力更正錯別字

□ 我的標點符號正確無誤

□ 我的字數已達到兩頁滿

□ 我的書寫格式已符合規定

□ 我已附上示意圖

□ 我已將電子檔 E-mail 給老師,並雙面印刷。

結果發現能做出這份檢核單,並且確實作檢核的學生比較能寫出流暢且言之有物的內容,相反的,弄不懂檢核單用途或未能確實運用檢核單的學生在寫作上就顯得不知所措。可見在寫作教學中,導入「歷程目標(process goal)」這個概念對「產生想法」是有幫助的。

能讓學生在「產生想法」這部分更為順暢的,當然是內容目標(content goal)的建立。Linda Flower 和 John R. Hayesy指出寫作者所建構的內容目標(content goal)是由主目標和次目標所構成的網狀結構(network),而且這個網狀結構是隨著寫作者思路的拓展而不斷形成的,它和思索過程中的任何發現緊密相連。有經驗的寫作者,像是新聞記者,通常能畫出精巧詳盡的寫作目標網,而他們所畫出的寫作目標網,據Linda Flower 和 John R. Hayesy說,顯得博學而不加思索似的。

這樣的理論適不適合運用在中文寫作上呢?試問:您會如何教導您的學生寫作「石想」這樣的文章呢?我想除了對「石」的長久記憶外,能讓學生好好發揮這篇文章的重要因素是學生是否具有豐富的想像力和聯想力。然而,如何激發想像力和聯想力呢?內容目標網理論能帶給中文寫作教學什麼樣的幫助呢?關於醞釀文思,劉勰文心雕龍提到這樣一個方法:「是以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馴致以懌辭,然后使元解之宰,尋聲律而定墨;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此蓋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劉勰是說:醞釀文思,最重要的是讓自己的心虛空寧靜,洗淨五臟、精神。要累積學問以儲藏寫作的寶藏,要以理來斟酌去取,評量是非,以豐富自己的才學。要研究、閱讀,以徹底觀察。要順著思路以運用文辭。然後使懂得玄妙道理的主宰(指心),按照文字的聲律來決定文辭,就像是有獨特見解的匠人運用意想來揮動斧頭,削去人鼻子上的白灰而不傷鼻子一般善於剪裁、修飾:這就是駕馭文章的首要方法,安排篇章的要領。

劉勰「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的見解和認知心理學寫作理論中強調寫作者需要有「長期記憶」的論點,不謀而合。然而,醞釀文思,真的「虛靜」二字了得?在筆者的教學經驗中,毫無目標的寫作活動,儘管學生「虛靜」以對,還是很難產生想法。因此,建構寫作目標網還是較務實的作法。如何建構寫作目標網呢?以「石想」為例,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試著畫出如圖2的內容目標網:

這個內容目標網隨著學生的構思拓展,會再擴張成更綿密、細緻的網狀結構。圖中上方方形中的內容是主要目標,由主要目標再形成八角形中的次級目標。而且隨著作品的發展,學生還另外建構出「應習得的寫作技能」這一目標。在教學實務中,我發現會建構內容目標網且把它放在心上的學生,還是比較容易在「產生想法」有所突破。

不過,在這個習作中,學生的困難在於以下兩點:

(一)不知道如何寫出「以石為主體」的句子,例如:他們想到萬里長城和石的關聯,所造出的句子卻是:

萬里長城也是由石所砌成的,它是中國古代重要的防禦工事。

這個句子中的主體是「萬里長城」而非「石」。這時教師就需要提供進一步的造句指引,我給他們的指引是:

「石,築起了中國古代北方的防禦工事,綿延萬里,是長長的城牆。」才是以「石」為主體的造句。

(二)不知道如何展現想像力和聯想力,例如:他們想到彗星撞地球與「石」的關聯,但只寫出這樣的句子:

彗星也是石的一種,它撞擊地球,造成恐龍的滅絕。

我花了將近一節課的時間教他們如何運用這個題材展現自己的想像力和聯想力:

那是科學家所相信的事(告訴學生:想像和聯想也需要以事實為基礎,所以我們必須交代讀者這是「科學家所相信的事」):是白堊紀,那來自外太空的巨石,穿過厚厚的大氣層,燃燒炎炎火光,如一把掃帚在夜空中飛行,然後狠狠地、重重地撞向地球(告訴學生:要想像彗星撞地球的過程)。那石,頓時,掀起了萬丈塵埃,厚厚、沉沉地停滯在地球上空,擋了陽光,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於是冰河悄悄爬滿一個地球,恐龍在飢寒交迫中一隻隻死去。(告訴學生:要想像彗星撞擊地球的後果。)啊!龍屍遍野,一顆巨石就此終結一段生物史!(告訴學生:在馳騁想像力的同時,千萬要扣住寫作主體「石」。)你問我:「你的祖先來自哪裡?」無關意識形態,不涉政治議題,我的祖先來自外太空那顆巨大的石。(告訴學生:要展開聯想。聯想到和那顆巨石有關的話題。)是神祕的基因無懼於極熱極寒,在曠曠闊闊的天地間分裂、複製。噢,前世,我和你就在灰塵散去,陽光再度灑向地球時相逢,冰雪融溶,在水中,我們是兩個各自要從巨石離去的細胞。而今世,我們走進博物館,我想也有一個前世,我是等你的一尾魚,等著等著,千年萬年過去,我化成了石,一個悲傷的姿態就這樣流傳千年萬年,等著人群中的你再次望見我,望見那個天地驟變之際,劫難中我最最沉痛的愛情。(告訴學生:要拓展思路,從彗星撞地球聯想到化石。)

這是筆者在必修國文課中的作文教學經驗,學生一邊作筆記,一邊頻頻點頭,表示很有收穫。平常上課不太專心的學生也很專注的看著黑板上的板書。我想,將認知心理學寫作理論中的「內容目標網」及「寫作是目標導向的思考歷程」等概念、觀念導入中文寫作或作文教學中,會使得中文寫作教學或作文教學建構起更具體、深厚的學術基礎,最重要的是,學生寫作文不再只是隨便寫寫而已,而是在目標網的導引下,習得一種或數種寫作技巧,這在教學上是相當有意義的。



參考資料

中文參考資料

朱光潛(1983)。談文學。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劉勰(約465~約522)。文心雕龍。周振甫譯注。台北市:錦繡出版社。

英文參考資料

Linda Flower and John R. Hayes(1981). A Cognitive Process Theory of Writing. 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Vol. 32, No. 4, (Dec., 1981), pp. 365-387

(版主發表於 國文新天地 第22期 201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