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6日 星期五

中性語言與非中性語言的分野

寫作時,掌握好「中性語言」與「非中性語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語文基礎。特別是寫作報導性的文章及學術性的文章時,更應該在遣詞用語上特別注意自己所使用的語彙和句子是否為中性語言。以下的語彙和句子,你可以分辨何者為中性語言?何者為非中性語言嗎?

§ 這是一本好書
§ 政府官員
§ 公僕
§ 政客
§ 這是屬於台獨思想的言論
§ 這真是令人振奮的消息

判定這些語彙和句子是否為中性語言的關鍵在於:這些語彙和句子是否含有評價或情緒表達成分。「這是一本好書」的「好」是一個評價性字眼,所以,這是非中性語言。「政府官員」沒有任何評價字眼或情緒表達字眼,所以是中性語言。「公僕」是帶有讚美的評價字眼,所以,也是非中性語言。同樣的,「政客」在中文裡通常帶有貶意,所以也是非中性字眼。「這真是令人振奮的消息」中的「令人振奮」顯然是對這句話中的「消息」進行評價也帶有情緒的表達意涵,所以,是非中性語言。

學生最容易判斷錯誤的是「這是屬於台獨思想的言論」這句話。很令人詫異的是,他們有人認為這是非中性語言。事實上,「這是屬於台獨思想的言論」並沒有任何評價或情緒表達字眼在其中。「這是屬於台獨思想的言論」只是在作一個事實判斷,判斷某一言論是否屬於台獨言論,所以,這是中性語言。相對的,「這是屬於主張統一的言論」也是中性語言。

在臺灣,不同的政治團體,也有他們各自的非中性語言。當我們在閱讀這些不同立場的言論時,也要注意其所含有的非中性語言成分。例如「蔣氏政權」一詞屬於反對蔣介石父子統治陣營所使用的語彙,「蔣公」則是蔣介石先生的追隨者對他的敬稱。在提到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時,稱「美匪建交」是九零年代以前,中華民國當局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所提出的非中性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