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8日 星期二

探索寫作的心靈秘境(三):概念場與寫作

「風、樹、燈、帽子、答案、台灣主權未定論」這幾個名詞作為寫作題目,究竟有幾種寫作策略呢?

風是現象,樹、燈、帽子是物,這些物象都可以透過人類知覺的感悟來描寫它們,並從歷史、地理、民俗及文學中,這些物象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繼續拓展思路,寫出他們的主體性。

但,「答案」和「台灣主權未定論」既非物亦非現象,它們是兩個抽象名詞。對於抽象名詞,寫作者在描述它們時必須走進另一個心靈秘境,那就是「概念場」。

所謂「概念(concept)」係指同類事物的總名稱,也可以說是具有同屬性(attribute)一類事物的總名稱,而所謂的「屬性(attribute)」係指可以辨認的各種特徵而言。(張春興,1988)因此,我們可以說「風、樹、燈、帽子、答案、台灣主權未定論」這幾個名詞其實是六個概念,其中樹、燈、帽子是具體的概念;風是不具形體的概念;而答案、台灣主權未定論則是抽象概念。

而描述概念則是在一個個概念場中探索每一個概念的屬性,進而帶給讀者或知性、或感性、或理性的閱讀饗宴。

怎麼建構概念與屬性間的聯結呢?

張春興教授依概念的屬性關聯程度,將概念與屬性的關係分成以下幾種:
(一)連言概念(conjunctive concept):這是指一個概念中的毎個屬性必須同時具備,而且具有相加性質。例如:毛筆的屬性包含「用毛做的」和「寫字用的」這兩個屬性,而且缺一不可。
(二)選言概念(disconjunctive concept):這是指一個概念中的屬性可能有兩種組合方式,使用這些屬性來描述這一概念時,可以兩者選一,也可以兩者兼具。例如:棒球比賽中的「好球」包括(A)打擊者揮棒未中者是好球;(B)球路行經打擊者膝上肩下的空間也是好球。只要具備(A)或(B)其中一個屬性,裁判便可以判定投手所投的是好球。
(三)關聯概念(relational concept):這是指形成概念的重要關鍵繫於各屬性之間的關係,而不在各屬性本身顯示的特徵。例如:較大、較小、左邊、右邊、上方、下方、以前、以後等等都是用來表示幾個相關聯事物之間的關係。以「台南在嘉義之南。」這句話而言,「之南」就是這句描述台南地理位置的話中,重要的一個概念。

饒見維教授(1999)則認為:每一個概念皆由許多的事例(instances)來形成其意義範疇或意義內涵,這個意義範疇有一個很強的核心,稱為這個概念的「原型(prototype)」一個概念的原型乃是一個概念的典型意義。每一概念的意義範疇之事例從原型開始,其重要性逐漸往外減弱,宛如一個力場。饒見維教授因此將概念的此種結構和特性稱之為「概念場」。而一個概念的意義範疇有時可以用抽象的語言來說明其一般特性,以補具體事例之不足,這個抽象的說明就是這個概念場的定義。

因此如何描述「風、樹、燈、帽子、答案、台灣主權未定論」這六個概念呢?那當然就是掌握他們的屬性。風、樹、燈、帽子除了帶給我們知覺,都各有其屬性:若沒有氣體由高處往低處流動這樣的現象,如何形成風?因此,除了知覺的描寫,這屬性的描述不也讓風這個概念在讀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嗎?樹除了帶給我們視覺上的印象,不也以其枝、其幹、其葉、其根、其種類展開一個廣大的概念場,等待我們去描述它們嗎?而「帽子」是飾品、是配備、是身分的表徵;有其形貌、有其材質、有其色彩、有其特殊意涵,不也需要寫作者走進它的概念場去搜尋它的屬性,好讓讀者看見它的萬千型態嗎?

而你找得出「答案」這個概念的屬性嗎?若不是有一個問題在那裡,人們便不會去尋找答案。如鑰之於鎖,答案正是問題之鑰。它解除了人類的困惑,然而,卻有正確與錯誤之別。而每一次錯誤答案的被推翻,人類的文明也向前跨了一步。古老的中國甲骨文布滿了人類對禍福吉凶的疑惑,而答案卻是龜甲獸骨受烈火燒烤後的紋路。

我的學生沒人想到這些。他們寫了一個愛情故事,結局是他被甩了。他們說,那是他們得到的「答案」。我給的分數很低,而且給他們的評語是:「你所寫的是『我的那場戀情』,而非『答案』。」

概念場真的是台灣中文寫作教學中的心靈秘境,我教了二十一年國文,改了成百成千的作文,就是沒見過有學生會走到這個場域來。它存在學生的心靈深處,沒有嚮導引領他們走到那個祕境裡。

我第二次開中文寫作課就是從教寫「定義」開始。情況很慘烈。我們給了六個概念(有「半導體」、「奈米科技」、「威妥瑪氏拼音法」、「台灣主權未定論」、「通貨膨脹」、「M型社會」)讓學生分組去搜尋他們的屬性,而且教他們:在中文文法裡,表定義的句型是判斷句,判斷句的句型是 A是 / 指 / 係指B.

結果,他們說不出半導體是由什麼材料做成的,為什麼叫「半導體」都幾乎寫不出來。「威妥瑪氏拼音法」、「台灣主權未定論」則出現一大堆謾罵的語句,他們只會進行對這兩個概念的評價,但看不出他們知道什麼叫「威妥瑪氏拼音法」、「台灣主權未定論」,更遑論他們會思考如何以中文文法串連這些概念的屬性。「通貨膨脹」、「M型社會」這兩個概念的描述則有人抄公式,條列式地交過來。

受過學術訓練的人,都知道「定義」是寫作論文重要的基礎。它是概念描述的過程,有時候需要提供「描述型定義」,去描述一個抽象概念,有時候需要去作「界定型定義」去界定有歧義的概念。方法有「概念型定義」、「操作型定義」,前者要用其他的概念(其實,眾多屬性也是一連串概念)去描述。後者則要以實驗數據來界定,例如「智力」、「痛」在心理學界和醫學界都已發展出操作型定義。

而在中文寫作教學中,這是相當令人感到挫折的一個區塊。我很難理解:在台灣第四大城的第一志願高中裡,竟然有一大半的學生無法進入概念場去進行概念描述。即使在網路浩瀚的資訊中,他們還是找不到概念與屬性的連結。

零分。有一些人以零分作為整學期的總分。

天才!有人大喊能探索出概念與屬性關聯的是天才。

而有一些人幾乎以滿分作為他的學期總分,他們開心地走向那個叫作「概念場」的心靈秘境,建構起自己的知識描述策略,也透過中文的流暢結構串聯起一個個屬性而成一個近乎完美的概念描述。

為什麼懸殊會這麼大呢?

2005年我在美國麻州紐頓市(Newton),遇到了一位來自西班牙馬德里的工程碩士,有一天他很驚訝地問我:「你們台灣的學生怎麼一直在死記死背一些概念的定義?而我們在進行小組腦力激盪時,卻一句話都不說。」我知道他無法理解為什麼在歐美先進國家的教育中,概念是被建構的,他們必須透過屬性的探索、連結,甚至以實驗去說明一個概念,而台灣學生卻沒被教導該建構概念而非死記定義,因為物象或抽象概念的屬性有時會被推翻,而科學研究的樂趣之一就是推翻
一個錯誤的定義。

你相信我上學期有一個班的學生很兇悍地和我吵大學世界排名問題嗎?他們當中有人很兇地說:「台大(台灣大學)是不可能超越北大(北京大學)的!因為中國大陸人口比台灣眾多,他們是萬中選一。學生素質一定都比台灣好。」我也被惹惱了:為什麼這些台南的高中生面對「大學世界排名」這個概念時,不懂去了解它的屬性?而且還很得意台大沒進入世界一百大!他們為什麼不懂他所生長的地方的最好大學如果也是世界級的好大學,對他有多好?他們還不只說台大不如北大,也說東京大學不可能贏過北京大學,因為日本是小國,中國是大國。

我當場氣得很想罵他們白癡。

對概念場的陌生現象不只於此。台灣有一度將英語化程度當作「國際化」的重要屬性。但是當你走在法國巴黎、日本東京的街上,你才發現這兩個都市真的很國際化,人潮來自世界各地,但英語不一定都行得通。我在紐頓市遇到法國航空指揮學校的公費學生,他們說巴黎上空每天要降臨該都會的飛機是以百為單位計算的。但誰知道英語化的馬尼拉一天有多少國際人士到訪?於是你會驚疑台灣人到底怎麼建構「國際化」這個概念的?在「東大特訓班」這部日劇中,讓我印象深刻的一集是他們的國文老師(日文老師)帶他們去看東京的一塊地物介紹牌,那位老師說:「你們看,以前這裡只有日文和英文,現在多了中文和韓文,你們該思考這有什麼意義。」如果是台灣老師是不是會很興奮地告訴學生:「我們國際化了!」?但那位日本老師說:「這代表這兩個語言區的人已經有能力來我們日本旅行了,這對我們日本有什麼影響?」

其實,在台灣還是有很多老師要改變教育上的種種缺失,最讓我感動的是,我在參加Intel思考訓練課程時,講師要我們以建構式的教學法教學生有關月球的知識。我們這些習慣填鴨教育的老師一下子都不能進入狀況,但有小學和幼稚園的老師馬上設計出這樣的教法,他們給小朋友這樣一個問題:

如果下星期我們要去月亮旅行,我們要準備什麼?

那時我心裡好佩服又好高興。我知道這些幼稚園和小學老師要學生從中建構出有關月球的知識,而不是對他們填鴨月球的知識,他們會引導小朋友自己去查閱月球的屬性,然後串連這些屬性,寫出一份月球旅行計畫。

心靈中的這個概念場秘境是不是很值得我們的教育去探索呢?如果一個寫作者連一個概念都無法詮釋清楚,我們又怎能說他受過什麼好的寫作教導呢?

2009年7月24日 星期五

探索寫作的心靈秘境(二):知覺與寫作

Flower & Hayes 〈認知導向寫作過程模式〉圖中最主要的是「寫作過程」這個區塊的的圖解,它告訴我們:寫作的起始是「計畫」,這包括了「產生想法」、「組織想法」和「設定目標」。其中的「產生想法」又是一個相當值得探索的寫作心靈秘境。究竟寫作者如何產生想法呢?在中文寫作教學過程中,我們又如何幫助學生「產生想法」呢?而且,我們如何評價想法呢?

「沒有靈感」是學生表達他們寫不出任何內容的一種說法。其實,就心理學的研究,「靈感」是源於潛意識的醞釀(朱光潛,1983)。所謂的「意識(consciousness)」係指個人運用感覺、知覺、思考、記憶等心理活動,對自己的身心狀態(內在的)與環境中人、事、物變化(外在的)的綜合覺察與認識,而潛意識則是潛隱在意識層面之下的感情、慾望、恐懼等複雜經驗,因受意識的控制與壓抑,致使個人不自覺知的意識。(張春興,2000)因此,我們可以說,「靈感」並非無中生有,它是不斷累積、隱藏在意識層面之下的,突然有這麼一個不被預期的時間點,它突然湧現,於是意象豐富、思維深刻、辭藻優美、音韻華麗的詩篇或美文就產生了,就像在某一個午後或深夜的熟睡中,一個奇特曼妙的夢境出現一樣。它如果沒有累積、隱藏某種情感和文字的操弄知識在意識層面之下,是不可能發生的。

然而,所有的寫作都只能依賴「靈感」這種難以掌控的大腦活動現象才能產生嗎?

其實,中國古代早就將詩篇依其思維產生的來由和途徑分成「偶成」和「賦得」。「偶成」可以說是乘著「靈感」的急流,不多時,輕舟已過萬重山。而「賦得」則是荷鋤在一畝畝田中耕耘著,時間緩緩過,思路慢慢延伸,終於苗秀、花開、穗成。

問題是:怎麼耕耘?也就是:如何「賦得」詩文一篇以應考試、以應作業、以應一個需要?

關鍵還是在「產生想法」這個關卡。

我曾讓學生寫過以下幾個題目:「最美的角落」、「石想」、「帽子」、「風」、「答案」。
結果學生和我都很錯愕:他們錯愕的是我給的分數很低;我錯愕的是他們怎麼那麼寫。
有人寫「最美的角落」,有三分之二的篇幅是在談論美的重要,最後說大自然很美,要接近大自然。而大多數的人所寫的是哪個角落有什麼動植物或地景,但無法去描寫這些動植物和地景。
有一個分數不及格的學生很緊張地跑來問我:「我這麼寫為什麼不行?我國中老師這麼教我的呀!」

這的確是台灣中文寫作教學很令人錯愕的現象:以「最美的角落」這個例子來看,有的學生並沒有受到很好的寫作策略教學。也就是在整個「產生想法」這部分缺少了心理學的基礎。其實,任何一個懂中文的人看到「最美的角落」這個詞語,一定知道:這是一個表視覺的詞語結構。既然如此,寫作者應該選定一個「角落」描寫它的美,而不是談論美的重要。

我曾多次問學生這個問題,但沒有一次得到答案:「我們如何知道物象的存在?你又如何以物象為主體,描寫物象,讓你的讀者透過你的文字感受到你所描寫的物象之美、之醜、之撼人心魄?」我也曾問:「對於樹、風、燈和答案這幾個名詞,我們在描寫上會有幾種不同的策略?」被問過這個問題的學生以百為單位計算,全部目瞪口呆。少數一兩個回答了,答案是「寫出對這些物象或名詞的看法。」

於是,你知道:台灣的國中畢業生除了抒情文和記敘文,是不會「描寫文」的。而描寫文的寫作歷程其實就是對物象的觀察。而心理學家告訴我們:我們得知物象的存在是來自我們的知覺。「人類有幾種知覺呢?」學生又是一臉茫然。

答案是:五種,包括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和觸覺。

所以,不同的物象會帶給人們不同的知覺,一個寫作者應該先從知覺著手,去描寫物象,而非只是對該物象抒發情感,否則你的情感會變成文章的主體,那個物象就會變成文章的客體。例如,我就改過一百三十份以上題目是「風」的作文,結果都是寫在風中的回憶。風,只不過是文章中故事的陪襯。

我第一次開中文寫作課時,就是要求選修的學生練習以五個知覺(又稱「五感」)來描寫物象,特別是「風」所能帶給人們的知覺,然後再拓展思路去想如何從歷史、地理、文學中的素材去寫出風的主體性。當我們腦力激盪出一些描寫知覺的句子,及弄懂如何區辨主體與客體的分野時,學生竟然當場鼓掌叫好。我們想到了這樣的視覺描寫策略:

當樹葉搖動、沙塵揚起,水池起了一陣陣水波,你便知道風在那裡。

我們也連結了一個地球科學上的知識來描寫風:

那是氣流由高處流向低處的現象。

學生們繼續思考如何以觸覺來描寫風:

在海邊,它夾帶著水汽吹拂著我的肌膚,濕濕黏黏的,使我彷彿陷入泥沼中。
我們是這樣比較主體與客體的分野的:以下兩個句子,哪一個句子是以風所引起的觸覺為描寫主體?
(甲) 北風如刀割般吹拂著我的臉。
(乙) 北風吹拂著我的臉,如刀割。
答案是(乙)。(乙)的句子結構是以「北風吹拂著我的臉」為主語,再以「如刀割」這個謂語構成一個譬喻句(或稱「準判斷句」)來描寫那觸覺是像刀割般。而(甲)句的主語是「北風」,主要的謂語是「吹拂著我的臉」,也就是這個句子所描寫的主體是「北風吹拂著我的臉」。「如刀割般」在句中只用來修飾「吹拂著我的臉」這個動作而已,並非被描寫的主體。
鐘在此時響起,學生興奮地說:「好!下次繼續!」

後來,我又讓他們去想像如果他們是三國赤壁之戰的那陣東風,會如何捲入那場戰爭?是元朝攻打日本時所颳起的那陣「神風」,又如何?風如何影響鄭和的命運?風如何在國共對戰中扮演起關鍵性的角色?風在這塊島嶼上形成了什麼樣特殊的風景?

期末不計分的心得感想書寫中,有一個學生說:「我本來不想選修這門課的,但這學期我真的大開眼界,我終於知道如何描寫物象、如何拓展思路了。這是以前我沒學過的。我的收穫真的很多。」

至於「答案」呢?這麼抽象的名詞該如何描寫它呢?「石想」呢?怎麼想呢?這又是另外的寫作心靈秘境了,需要另文探討。

然而,我總是有這麼一個感觸:不會觀察物象、不懂以物象為主體的描寫策略,對我們這個社會的發展是有影響的,那就是:每個人都很自我中心,看到什麼物象,想到的還是自己。於是,當日本人創作出那麼可愛的「神奇寶貝」卡通時,我們創造了什麼布袋戲劇情呢?當華航班機在那霸機場失火時,當天的NHK電視新聞馬上提供飛機模型,請東京大學教授分析失火的可能原因。而同一天,台灣的媒體仍是一派的敘事、抒情風。2009年日全蝕發生了,亞洲地區的電視頻道也只有NHK電台提供模型說明為什麼日全蝕會從印度到日本硫磺島形成帶狀的發生區域。當然,台灣同性質的節目還是以提出看法為主軸。我很想知道為什麼我們只看到百分之八十五的日蝕,我想看到這樣的圖片解說,但連公共電視這種頻道也看不到這個訊息。這樣的現象,其實跟我們從小學開始就只教學生「作文就是寫出自己的看法」有很密切的關係。可是,寫作或作文的本質難道真的就只有「寫出自己的看法」嗎?在我們提出自己的看法前,不應該先去觀察和描寫我們要提出看法的那個物象嗎?為什麼,國文老師要在教導學生觀察、描寫物象這件事上置身事外?說那是生物老師、地科老師、地理老師、物理老師、化學老師、美術老師的事?而這些非國文老師又抱怨為什麼學生無法以良好的中文好好描寫他們所觀察到的物象?

這樣漠視描寫能力的培養的中文寫作教學是不是有點殘缺呢?

在這個知覺的寫作心靈秘境裡,台灣的中文寫作教學缺席好久好久。

2009年7月17日 星期五

有一天,孔子遭遇了邏輯

是《列子》上所描述的故事:有一天孔子遇到了兩個孩子在爭吵這樣的問題:一天之中,太陽什麼時候最靠近地球?第一個小孩說:「 是早上。因為當同一個物體越靠近我們的時候,我們越覺得它大。清晨的時候,太陽看起來最大,因此,清晨的時候太陽最靠近地球。」第二個小孩說:「不對!是中午的時候太陽最靠近地球。因為同一個熱源,它越靠近我們的時候,我們越覺得熱。中午的時候,我們覺得最熱,所以,是中午的時候,太陽最靠近地球。」 兩個小孩爭執不休,剛好孔子路過,他們要孔子作一個評斷和解析。

結果,孔子一臉困惑,說不出一句話來。小孩無禮:「哼!誰說你懂得一切的道理!」書上沒說孔子如何自處,也沒提到最後誰解答了這兩個小孩的疑惑。

數千年後,我問起我的學生:哪一個小孩的論證才是對的?還是兩個小孩都對?或兩個小孩都錯了?怎麼錯了?

學生除了把他們在地球科學課中所學到的有關太陽為什麼早上看起最大,中午我們最感到熱的原因都搬出來之外,完全沒有人能說出兩個小孩的論證過程出了什麼問題。

一位參考書的作者甚至把這個題目放到他的書裡,告訴買他書的學生,這題無解。


今年,我還是想看看是不是有學生能解析這個問題。結果,在教完假言論證後,他們已能分析出兩個小孩的論證結構如下:


第一個小孩的論證結構:

大前提:若同一個物體最靠近我們時,我們會覺得它看起來最大。
小前提:早上太陽看起來最大。
結論:早上太陽最靠近地球。

第二小孩的論證結構:

大前提:若熱源最靠近我們,則我們感到最熱。
小前提:中午我們感到最熱。
結論:中午的時候,太陽最接近地球。

可是,他們當中還是沒人看得出來哪一個小孩的論證出了錯誤。甚至有學生說都對。

其實,這兩個小孩在論證的過程中都犯了假言推理的錯誤。

所謂的「假言命題」係指:大前提包含了一個條件句(若……則……),其中包含「若」的一部稱為前項;包含「則」的部分稱為後項。假言三段論的大前提和小前提如果皆為假言命題,就稱之為純粹假言三段論。若含有一假言命題和一定言命題,則為混合假言三段論。

假言論證有兩個重要原則,其中一個原則是:不可犯「肯定後項的謬誤」亦即:「若 p 則q 」正確,並不保證「若 q 則 p」一定正確。例如:「天下雨則地溼」正確,並不保證「地溼則天下雨」正確。因此,「若最近,則看起來最大。」正確 , 無法證明「看起來最大,所以最靠近。」同理,「若最近,則最覺得熱。」亦無法證明「最熱,所以最近。」

這個邏輯學上重要的原則,在台灣的教育界,似乎是連認知的程度都談不上。最近,我還改到這樣的句子:「在電視新聞中,我們可以看到嫌疑犯被警察戴上安全帽,因此,帽子是犯罪的象徵。」這個學生的論證結構是這樣的:

大前提 :若嫌疑犯被逮捕,則警方會為該嫌疑犯戴上安全帽。
小前提 :安全帽是帽子的一種。
結 論 :帽子是犯罪的象徵。

這個論證的荒謬除了以部分代全體(安全帽是帽子的一種,所以,帽子是犯罪的象徵),也犯了假言推理的第一個錯誤:以 「 若 p (嫌疑犯若被逮捕),則 q (嫌疑犯會被警方戴上安全帽) 」 正確,推論「若q(被戴上安全帽)則p(是嫌疑犯)」也正確。

在台灣大考中心命題的寫作史中,有考生寫出這樣的句子:

沒有櫻桃樹,就沒有華盛;沒有蘋果樹,就沒有牛頓;沒有菩提樹,就沒有佛陀,可見樹有多重要了。

閱卷教授說:不知道該讚美它的創意,還是質疑它的邏輯。

其實,三個並列句中除了有語病外(應該是沒有這些偉人的父母就沒有他們才對。),也違反了一個重要的假言推理原則,那就是:不可犯「否定前項的謬誤」。例:

大前提:若卡爾據有故宮的所有財寶,則卡爾就是大富翁。
小前提:卡爾未據有故宮的所有財寶。
結論:卡爾不是大富翁。

卡爾若據有故宮的所有財寶,他的確會成為大富翁。但如果他未據有故宮的所有財寶,並不能保證他就不是大富翁。如果他中了樂透頭彩,或是自己的企業業務蒸蒸日上,獲利超越擁有故宮財寶,他還是大富翁。

同樣的,如果那天墜落到牛頓頭上的是樓上的一顆球,牛頓的悟性還是會使他發現地心引力。華盛頓如果不是砍倒父親心愛的櫻桃樹,而是打破一個家裡的稀世古董,他承認了,他的誠實仍會成為典範。印度多菩提,佛陀坐在菩提下悟道。如果全印度都沒樹了,佛陀坐在一個草棚下,他真的不會悟道嗎?

邏輯啊!邏輯!台灣人最愚蠢的一件事就是:認為邏輯會限制創意。在過去的一些心理學著作中,邏輯思考常常是被描述成和創造性思考對立,會限制創造性思考。我一直受到這種觀念的影響,直到1995年,我在新加坡的「思考與寫作」的講座中,我仍在大聲疾呼水平思考、創造性思考的重要。但看了新加坡的初級學院全國華語辯論賽後,我才覺醒:台灣人根本不懂邏輯。

有一次上來自美國的一位老師的英文會話課,他說他們曾把一群來自世界各地的工程師聚在一起腦力激盪一項產品的研發。他發覺日本工程師是因為他們天生喜歡高品質,所以,會自然而然地歡喜創造高品質,德國工程師則認為他們必須要做出高品質的產品,所以,他們生產高品質的產品。當有人問起:「那台灣呢?」 他回答:「Craze!」

創意真的要和邏輯對立嗎?失去邏輯學涵養的台灣學子啊!彷彿在思維的大型建築中少了支撐這個結構體的力量!多年來,在校園、在社會,瘋狂地胡搞瞎搞,讓邏輯徹徹底底解構的現象,讓人彷彿看到一座海砂屋漸漸地,漸漸地崩落在時代潮浪的衝擊下。

唉!怵目驚心,駭人聽聞,這次第怎一個「慘」字了得?

2009年7月14日 星期二

那一年,中文與邏輯共舞在南洋

那是1995年的事了: 我被遴選為台灣赴新加坡的交換教師。我在初級學院任教各級華文,而且還開了一個 「 思考與寫作 」的講座。但最令我畢生難忘的是 : 我參與全國華語辯論賽的指導工作。許多的辯論題目都不記得了,只有這麼一個辯論題目:「死刑對維護治安是 / 不是有效的」至今仍存在腦海中。我們的學生抽籤抽到正方,當時我很高興,以台灣人習慣於以直覺來判斷事情的思考方式,認為正方很好辯,反方一定講不出什麼辯辭來。但,那年三十歲未到的我面對了一個我從未面對的衝擊: 新加坡的師生開始蒐集證據。 其中有一個證據是 : 當時台灣結夥搶劫是唯一死刑,但同樣的案件並沒有因為一個死刑的判決而杜絕。相反的,新加坡並沒有這種刑罰,但卻沒有什麼結夥搶劫事件發生 。 我知道我的新加坡同事和學生是採用邏輯學中的 「 建立因果關係 」 來模擬反方的辯辭, 然後要加以推翻。推翻的方法當然是以「這是特例 」來反駁。


最令我震撼的是: 比賽開始,對方有一個非新加坡腔的男孩,他所提出的辯辭幾乎讓我方無以招架。我們模擬的辯辭,他們一個都沒有提出。反而以邏輯學中的兩難論證法使我方啞口無言: 就目前全世界的死刑判例來看,死刑犯之所以犯罪不是因為一時情緒衝動就是因為宗教因素。所以,不管有沒有死刑,他們都會作出危害治安的事。因此,死刑對維護治安是無效的。


那年,那個十六七歲的男孩,還說:現在,日本東京地鐵站的毒氣事件,日本政府如果殺了奧姆真理教的教主,肯定引起教徒更大規模的暴動,對維護治安根本是無效的。


這學期,我在我的中文寫作課程中進行一系列的邏輯論證教學,包括定言三段論、選言三段論、假言三段論及兩難論證。然後以論證以下的命題讓他們去分組討論該採用什麼論證策略,而且要寫出論證結構 :(1)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 (2)死刑對維護治安是無效的。


結果對第一個命題,他們在我的暗示下採用了定言三段論,但卻不知道該以什麼樣的大前提來描述這個論證的重要且無懈可擊的依據。


總是有這樣的嘆息在教室熄燈後:如果世界給了台灣一次機會去為自己的地位辯護時,我們的下一代在世界的談判桌上,會有足夠的邏輯論證力量去對抗所有的不公不義嗎?


至於第二個命題,他們竟然有人想去 Youtube找那年的辯論賽錄影帶來作答。 我努力抑制自己的怒火,但它仍然在我心中燃燒著: 可惡的填鴨教育產物!他們事事都只想要去找現成的答案來複製!


四組中有人用假言三段論,他們說假如有了死刑後,治安仍無改善,那就代表死刑對維護治安是無效的。這個論證方法當然是可被接受的。但台灣的學生就是不懂去找證據證明自己的論證成立。

有一組是這樣論證的:


死刑對於維護治安是無效的

兩難論證法

前提一:原本無死刑的國家,若制定死刑,有心要犯罪的人依然會犯罪,則死刑對於維護治安是無效的。原本有死刑的國家,若廢除死刑,有心要犯罪的人還是會受到其他法律的嚴厲制裁,所以犯罪率不至於提升,則死刑對於維護治安是無效的。

前提二:不是制定就是不制定死刑。

結論:不是犯罪率不變,就是意圖犯罪的人依然會犯罪。所以死刑對於維護治安是無效的。

你看得懂他們在論證什麼嗎?他們根本沒學會兩難論證。 而且還犯了邏輯學上「偷換命題 」的錯誤:把重點轉移到制不制訂死刑。

另外一組是這樣論證的:


用定言三段論

大前提:死刑必須要有嚇阻的效果,才能降低犯罪率,維護治安。

小前提:死刑對犯罪者沒有嚇阻的效果,因此犯罪率沒有降低。

結論:所以死刑對維護治安是無效的。

他們怎麼知道有沒有嚇阻作用呢?我們的中文寫作教學一直都認為議論或論證是沒有價值的、是枯燥的。但這麼一個和社會公共議題有關的問題,我們的準公民是沒有能力去論述的。

其實兩難論證的結構是這樣的:

兩難論證的簡單式結構


前提一:若 A 則 B,而且若 C 則 B


前提二:不是 A,就是 C


結論:B


兩難論證的複合式結構


前提一:若 A 則 B,而且若 C 則 D


前提二:不是 A,就是 C


結論:不是 B,就是 D

以下是我修正其中一組學生的討論結果:

難論證法:

大前提:若死刑犯是因為一時衝動而犯罪,犯罪當下心中無死刑,則死刑對維護治安是無效的,而且若死刑犯是計畫犯罪,罪犯必認為犯罪後的所得必大於被判死刑,則死刑對維護治安是無效的。

小前提:罪犯不是起因衝動,就是計畫犯罪。

結論:死刑對維護治安是無效的。

這個討論結果引起了騷動:有人感到震撼,因為他們沒想到可以這麼論證。但也有人反駁:難道真的只有這兩種犯罪動機嗎?沒有無知而犯的?沒有怕死而不犯的嗎?

我事先有告訴他們新加坡那場辯論賽,說來,這組算是 「代工 」 成功吧!其他組算是 「技術轉移 」失敗。代工型的產業根本少了原創者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問他們 : 怎樣才能不使這個論證被駁倒 ?你們怎麼回答同學們的這些問題? 代工型的這組啞口無言。

那年,在新加坡,我們無法反駁的原因是因為那個男孩掌握了事實。可是台灣的學生連辯證中必須 「掌握事實 」 這樣的原則完全無知。

後來,還是我幫他們找到了台灣死刑犯犯罪動機的文章解決了問題。至於有沒有人因怕死而不敢做出危害治安的事,誰知道呢?誰做過這種統計呢?既然沒有,台灣的學生怎麼會拿這個來論證呢?

最後,我要他們寫成論證文章,他們連運用台灣本土社會案件來論證的能力都沒有展現出來。

我仍然懷念那場1995年在新加坡第12頻道攝影棚的辯論賽,那種邏輯與中文共舞所展現出來的言辭交鋒之美,十幾年來,我在台灣都沒再見過。

那天,鎖上教室的門,夕陽中我漫步在這所日據時代就成立的高中。看著日據時代的紅樓,心中有一種無力感: 台灣總是以抒情文及記敘文為中文寫作教學重點,嚴重漠視理性的議論教育。這樣的國家,這樣的社會如何去向世界宣示我們為什麼要民主?民主若沒有理性論證能力的公民,如何讓每一張選票都展現價值?

我們應該可以相信:他們也沒能力去論證統獨問題的。

2009年7月13日 星期一

探索寫作的心靈祕境 (一) : 記憶與寫作



認知心理學派關於寫作有著這麼一張廣為引用的圖:這張圖說明了整個寫作的心理歷程.它究竟能為中文寫作教學帶來什麼樣的啟發和助益呢?


圖下方的左側方塊中(請點擊該圖,以便更清晰地閱讀),Flowers & Hayes揭櫫了寫作的一個基本且重要的要素:作者的長期記憶.記憶是經驗的儲存(Robinson,1979),記憶是由於當前的反應和過去的刺激所發生的事實產生了關係,這些事實乃是過去所學習的事象,或是經驗的事故.(李德高,1987)

於是,我們可以藉由心理學上的這項研究成果,解決了中文寫作上的一個疑惑:為什麼有人寫不出文章來.

在整個的寫作心理歷程中,這是最初始的階段:寫作者面對一個寫作主題時,他是不斷要從他的大腦中去搜尋與這個寫作主題的相關記憶的.當他的大腦中缺乏相關的記憶時,他是無法開始寫作的.這個歷程圖很值得我們思考的是:學生會去搜尋什麼記憶?那樣的搜尋途徑有什麼問題?其實有經驗的老師不難發現,有一大部分學生所搜尋的記憶並不是個人生活經驗的儲存和這一主題的相應處,反而是哪一篇文章裡有哪些句子是可以和目前所面臨的寫作主題連結的.這個現象凸顯這樣的問題:有一大部分的學生不能,不敢或不願針對該主題表現自己的經驗描述.他們或奉作家的現成作品為圭臬,企圖反芻;或者害怕自己的經驗或從經驗中所產生的想法並非主流.特別是在考試和交作業中的寫作行為,更是帶著一種猜測標準答案的心態在從事這樣的心靈活動.於是,我們看到了台灣大考寫作史中一篇滿分的文章"回家"所出現的問題:那個高中剛畢業的青少年想出一個原住民回到部落的感觸. 這不是這名寫作者生活中真實的個人經驗,而是來自一個社會氛圍下,對部分族群"回家"的記憶. 而閱卷教授也在那種社會氛圍下獎勵了那名考生他該有那種記憶.

這心靈的祕境被揭穿後,有更多的問題被提起了:那麼,哪一種記憶才是珍貴的?一個台灣的青少年該有什麼樣的記憶去面對測試?為什麼個人平凡的記憶在分數上變得那麼廉價?這樣評斷記憶是不是公平的?

Flower & Hayes的圖,還讓我們走進了另一個寫作的心靈祕境: 寫作者所要擁有的長期記憶,並不只有個人經驗,他還必須要有對讀者的知識.該對讀者有什麼知識呢?過去曾有學生說那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然而,真的只有如此嗎?那麼,寫作有什麼樣創造性的意義呢?其實,從台灣的廣告文案中,我們發現廣告文案的寫作者通常具有對廣告閱聽者相當豐富的知識,所以,能運用他們所能感動的文辭進行一項商品情感性或理智性的描述.在公文寫作中,我們必須熟悉上行文,平行文和下行文必須使用不同的措辭.而我們也該知道儘管都是華語區,有些說辭,在某一個華文區很流行,在另一個華文區卻不知所云.君不聞:"願景"這個美麗的外來語翻譯只有台灣人才懂;

最陌生的一個祕境莫過於"寫作計畫".這告訴我們,寫作是需要謀定而後動的.但如果寫作者不懂規劃某些文類該如何擬定寫作主題,寫作策略,甚至該如何補充更多相關知識,他真的也很難進行寫作.例如,你要高中生或大學生去寫一篇小論文,在台灣,有一大半的學生是不知所措的,他們不知道該先做一份寫作計畫,然後按照計畫一步步完成,更遑論他們會知道如何擬定寫作計畫.這樣一個寫作的歷程圖也讓我們明白:寫作不是憑空就會的,它有一個心靈境地在每個人心中,有些人的是一畝畝田;有些人的是荒漠一片;也些人的驚濤拍岸;有些人的是崇山峻嶺........

而中文寫作教學又怎能捨心理學而獨行天涯呢?

2009年7月10日 星期五

可以將徐志摩的"數大便是美"翻案嗎?

有一次讓學生練習寫翻案文章 . 結果 , 有幾個學生拿徐志摩的名句 "數大便是美"進行翻案.舉的例子當然是 " 一大堆不好的事物太多就不美 ".

問題是 : 能這樣寫翻案文章嗎 ?

翻案文章主要是針對前人對某人某事所提出的觀點進行批判 , 並進而提出相反或不同的觀點或論點 . 例如歐陽脩針對唐太宗釋放大辟囚一事 , 大家認為這是 "受到仁德感召所致" 的這個論點提出反駁 , 認為那是唐太宗和大辟囚之間互相揣摹心意的結果.歐陽脩認為唐太宗破壞了司法的穩定性 , 意圖沽名釣譽 . 蘇東坡在"留侯論"一文中則反駁司馬遷"張良能幫助劉邦得天下的原因是因為得到'太公兵法'"的論點, 蘇東坡認為張良能贏的原因在於他能忍.

歐陽脩和蘇東坡的翻案文章都是在反駁論點 . 就語言的性質來看,他們是在針對評價性語言或臆測性語言提出不同的看法.

但 , 徐志摩之所以會寫下那句 " 數大便是美 " 是在於他看到成群的鳥類聚集在島嶼上的壯觀之美, 那是他個人有感而發的一種情緒性的語言, 是一種對情境的感受।面對情緒性的語言,我們也只能去了解作者此情此感發生的情境脈絡, 反駁是很粗魯的,而拿不同的情境去反駁他的感受更顯得愚蠢而無聊.

這個中文寫作教學現場的情況,告訴我們:中文寫作教學有必要注入語言判別這樣元素.

語言性質的判別

這一直是台灣本國語文教育所缺乏的:語言性質的判別。於是,你聽到法務部宣布要修法約束名嘴在案子正在進行偵查期間,發表任何言論。而名嘴們卻說,那是違反言論自由。
他們所說的,真的是「言論」嗎?
在教我的學生中文寫作前,我會給他們這樣的教學內容:

語言的類型含有:
*報導性的語言 ,例:地球是圓的。
*表情性的語言 ,例:願同塵與灰。
*導引性的語言 ,例:下車時請注意月台的間隙。
*實演性的語言 ,例:我現在宣布張時中和林藹如小姐結婚。
*評價性的語言 ,例 :日本駐台代表可/不可發表台灣主權未定論。

而語言的性質又分成以下幾種:
*中性語言
*情緒語言
*臆測語言

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判別語言?那些名嘴們在談及某個案件或某個人時,事實上是在進行許多的臆測,使用表情性及導引性的語言相當的多,在語言性質上多屬情緒語言和臆測性語言。而憲法所保障的言論自由應該是指國民或公民針對某一事實或事件發表評價性的語言,這種語言理當是個人價值判斷的語言。

所以,禁止任何一個人針對審查中的案件及受偵查者發表不實的報導性語言及不當的導引性語言,是一個有品政府的應有作為。而我們的國民及公民若要有更好的生活素養,具有語言性質的判別能力,是不可缺乏的。

你可以分辨以下哪些是中性語言嗎?

*這是一本好書
* 政府官員
* 公僕
* 政客
* 這是屬於台獨思想的言論
* 這真是令人振奮的消息

很令人詫異的是:我教的那群高一學生說「這是屬於台獨思想的言論」是非中性語言,而且辯論了將近一節課。

這真的不是一句中性語言嗎?是誰讓 「台獨思想的言論」被誤以為一種評價語言呢?又是誰讓它被錯認成一種情緒性語言呢?

台灣啊!台灣,為什麼在你這塊島嶼上的十六歲孩子會有這種判斷呢?

我們的那堂課最後以以下的內容結束:

主觀語言與客觀語言的分野:
主觀的語言 : 含評價或情緒的語言,屬於價值判斷或表達情緒、情感的語言。
客觀語言:不含評價或情緒的語言,屬於事實判斷或現象描述的語言。

處理與運用語言的原則:
*對於中性語言和客觀語言的視聽或寫作,要注意其真假的判定,要了解其定義。
*對於評價語言、情緒語言和主觀語言的視聽或寫作,要注意其合理性的建立,要了解其 價值判斷的準則。

期末心得書寫時,學生說這是他們覺得最令人耳目一新且最有價值的一堂課。

是的,在一場研習中,曾聽過一位大學心理系教授抱怨:為什麼我要學生寫一篇學術論文,她寫到一半突然來一段抒情文抒發感情!

我的學生在我要求他們練習以中性語言來為各種中文英譯的拼音系統作定義時,竟然會出現「喪權辱國的威妥馬拼音系統」這種字眼!

在中文寫作教學現場中,學生無法掌握語言性質的現象相當普遍,特別是學術性寫作中對中性的報導性語言的運用,他們是沒有概念的。

可是,這不重要嗎?

總認為:除了抒情和豐富的傳統修辭技巧,台灣的中文寫作教學應該要教學生懂得客觀地去描述每一個概念。 否則,我們教不出優秀的學者。

總認為 : 中文寫作教學的目標不該只侷限在文學創作。成千上萬的台灣年輕人,畢生的心願可能都不是當一個文學家,而是科學家或企業家。科學家和企業家要書寫的文字是屬於理性的,他們要懂得掌握中性語言,他們要展現邏輯和中文共舞時的撼人力量。

舉世滔滔,唯我寂寞孤獨地將邏輯學的這些元素,如研磨,如炮製,最終要融入中文寫作教學中。藥效如何呢?答案啊!答案,在月,在年,在每個時光流逝中,教室外響起的跫音裡。

部落格導覽

這個部落格含有許多功能,歡迎讀者多加利用。
首先是右上方的Cheeky Quotes,這提供您閱讀英文反諷文章的園地,就像是烹調一道菜,加了醋、加了辣椒,是一種調味。在網誌存檔欄中,您可以點擊吸引你的標題,閱讀文章,獲取您需要的資訊。而當你疲憊時,歡迎來到「投影片」區欣賞一張張美麗的照片,沉澱你不安不定的思緒。你也可利用「追蹤者」功能呼朋引伴來到這個部落格,互相知道:「噢!你也在這裡!」

這個部落格和日本NHK網站連結,在「English learn Japanese」這個地方,你點擊其中一個標題,就可以連結NHK網站,以英文學習日文,那裡有好多則日語實用會話免費供您學習。如果你較習慣以中文來學習,也可以連結該網站後,選擇中文解說。

不要忽略了PDF Man這個功能,如果你有檔案想要轉換成PDF檔,就到這裡來吧!你瀏覽所有的文章後就會發現它在那裡待命。轉換後就E-mail 到你的信箱。

我有非中文區的朋友,所以我提供MSG title 這個功能給我的那些朋友進行翻譯。你若有文章需要翻譯,也歡迎多加利用。

生活中有什麼困惑嗎?到Get Answers 這個地方來提問,也許你可以得到很滿意的答案。也歡迎相關領域的朋友來協助回答問題。

我喜歡藝術,我每天都會來Art Quote And Painting of The Day這個地方看看名畫和藝術家們的語錄。你也來這個地方看看吧!

當然,最重要的是我的文章囉!你可以透過訂閱方式取得我的文章,也可以E-mail給你的朋友。我是一名高中國文老師,我在撰寫我的碩士論文時,花了很多心力在研究邏輯學、心理學和教學設計,也受過40小時的Intel 思考訓練課程。我已經開設過兩個學年的「中文寫作」課。我很積極地要將這些元素融入中文寫作教學。上學期我將這些元素融入後,發現資質中等以上的學生很有興趣。但時間有限,我沒能講完所有的內容。於是令我感動的事發生了:有一個連續選修我的課的學生E-mail給我,說:「老師,您沒能講到的內容能否寄電子檔給我?我很喜歡您所講的這些內容。」我有一個亞斯伯格症的學生,他在原班上課很不開心,但他在這門選修課特別有活力。他在路上遇到我都很興奮,說他選對課了。他告訴我:「老師,您要把這些教給更多的學生,提高台灣的競爭力!」其他人則很珍惜他們的上課筆記本,要我一定要還給他們,不要在他們忘記取回時,資源回收。那是他們最珍貴的學習紀錄。於是,我把我所教以及所未教的內容慢慢寫成文章放在這個部落格,好回饋我那些學生,也希望能與同樣開設這門課的老師們分享、交流。

噢!還有,「關於我自己」這個部分,你所看到的照片是我在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所拍攝到的一扇窗。窗映著藍天白雲,我佇立在窗下,望見窗內堆疊著一本又一本的書。我想那是一位教授的研究室吧!有一年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徵聘中文講師,所開出的應徵條件(requirement)是:應徵者必須先寄送一份自己所研發的教材。他們希望他們的中文講師具備教材發展(material development)及教法革新(pedagogy innovation)的能力。我一直這樣深自期許。所以,我將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之窗放在這裡,提醒我要朝這個方向努力。特別是,台灣在這一兩年內,高中課程最大的改變就是讓老師自由地開設選修課程,如果你想開設一門讓學生獲益良多的課程,勢必要自己研發出一套有內涵的教材和教法。於是我讓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常常呼喚著我。

我的情人是日本大阪人,在京都開設一家小公司。我常想:為什麼這一生熱烈追求過我、熱烈擁抱過我的都是日本人?情人的故鄉有一所知名的大學——大阪大學,這所大學最令人刮目相看的是:已經有教授發明跟真人幾乎一模一樣的機器人。情人說日本人是世上最勤奮的民族,日本的武士精神遺留在每一個日本人的基因中,讓日本人要把每件事作到完美。情人曾經搶著說話,在我提及散文時,他說:「讓我說,我們為什麼要讀散文?因為我們要追求美。」情人在春天櫻花盛開時一定要去賞櫻花,他說那是日本的民俗。啊!就是這樣!我有日本人的這些特質:勤奮、喜歡科技,同時又喜歡美——自然萬物所呈現的美。

然而,我是台灣人。屬於母語是閩南語的那個族群。我熱愛這裡,我要為這裡奉獻一些我能奉獻的。所以,我耕耘這個園地。

最後,微笑地告訴你:當你享受Google所提供的這些工具和媒介後,請點擊Google所提供的廣告,作為對Google的感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