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7日 星期五

能力導向的中文寫作教學設計

在亞洲的華文地區,關於中文寫作教學長期以來教師們所採取的教學模式幾乎都是「文體導向」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大多具有以下的教學流程:

閱讀某一文體的作品 → 分析該作品的寫作技巧 → 學生仿作 → 教師批改 → 挑出好文章供同儕欣賞。

這種教學法是屬於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所教出來的學生是缺乏獨立的寫作能力的。他們一遇到作文或寫作的任務時,第一個反應就是要去找範例來參考甚至抄襲。

難道沒有更新更好的教學模式嗎?

我攻讀碩士學位的時候,花了很多時間在研究美國的教學設計。我覺得那是一套相當值得華人地區學習的教學模式。它的特色在於能力導向。那時候,為了寫出一分教學設計,要花很多時間去思考:我的教學目標是什麼?我要讓學生在這門課建構出什麼樣的能力?我要如何教他們檢覈自己的能力位於什麼樣的程度?如何再進步?

於是,採取這種教學模式來教寫作時,也一樣要思考這些問題。

我一直這麼想:寫作的核心能力是思考,而最能激發學生思考的往往是一個個的問題。而設計問題能力越強的老師越能激發學生的思考能力。在台灣有很多人誤解建構式教學法,以為那是放牛吃草的不負責任作法。其實不然。特別是受過這種專業訓練的老師更能體會這種教法的優越之處,以及教師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教師若沒有能力設計問題,建構式教學法就很容易失敗。

最近幾年以中文為第二語言的教學為了迎合歐美學生的需求,也開始出現建構式教學法,例如:該怎麼教一群來自歐美的學生學習到華語餐廳用餐的所有中文知識呢?如果是傳統填鴨式教學法就是老師拿一本課本教大家念一篇餐廳的對話,課就結束了。但建構式教學法,就是讓學生分組去台北尋找一家他們喜歡的餐廳,然後,學生開始要建構起自己的知識,並不斷向老師或其他資源尋求答案:我怎麼搭乘交通工具去那家餐廳?怎麼買票?怎麼和老闆打招呼?怎麼認識菜單?怎麼說出餐具的名稱?怎麼描述自己所吃過的那幾道菜以及那家餐廳?

你以為這會難倒那些歐美學生嗎?他們分組報告時,竟然用衛星空照圖指出餐廳位置,然後這個活動所會用到的華語對話,他們都在嘗試克服困難中學會了。而且,我相信印象深刻。

既然以中文或華語為第二語文的教學都能採用這種模式,以中文為行政語文(official language)的教學就不能採建構式教學嗎?

我上學期就試圖採PBL(Project-based Learning) 從事建構式教學。我給他們以下的任務:

l 長久以來,台灣以英文拼讀中文發音的拼音系統一直未統一,因而造成國內路標、對外的英文文件以及本國公民護照上的人名、地名的英文拼音具有相當程度的混亂現象。此外,對僑胞、新移民及外籍人士學習我國語文的拼音系統亦未訂定統一的規範。更嚴重的是,每次政黨輪替,不同政黨的拼音政策,都會耗費相當大的社會成本,甚至引發抗爭不斷。假設你現在是中華民國教育部長的幕僚,部長命令你研擬一個拼音政策來解決前述的種種問題,以使國內的拼音政策長治久安。這個政策公布之前,你必須撰寫一篇論文,讓全國民眾了解你所提出的政策的優異性。現在,就請你開始進行這個任務。

接著,我問學生:「要達成這個任務,你還缺乏哪些知識和能力?」他們當然會告訴我:「我不知道拼音系統之爭是怎麼一回事;我也不知道怎麼寫論文。」從此,他們就展開一學期的寫作學習之旅。首先,他們看了Flower & Hayes的寫作歷程圖,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寫作是怎麼樣的一種心理歷程,他們該從圖中得到什麼啟發。然後,他們學如何去描述概念、如何去論證、如何去組織和結構文章、如何使用Intel Visual Ranking去處理如何評價這些拼音系統的問題,最後學小論文的結構和以Word處理論文的方法。

老師在這過程中要不斷地給學生啟發和引導,特別是小組討論,如果你不想被學生說你放牛吃草,你就要到每組去參與他們的討論,而且要他們交以下的小組討論報告:

l 和同組的同學合作得如何呢?你扮演什麼角色?扮演得如何?
l 在今天的學習中,什麼幫助了你?什麼阻礙了你?
l 你立即的挑戰是什麼?為什麼?你要如何克服這個(些)挑戰?
l 什麼正讓你感到迷惑?
l 寫下三個你仍然存在的疑問,兩件已經豁然開朗的事,一個針對如何進步的建議。
l 將你今天所學到的和你過去已學過的作一連結。
l 從這個專題學習的作業中,你正學到哪些知識或技能?
l 什麼是你仍然想要進一步知道的?你如何去找出這些答案?

我很認真在閱讀他們個人的小組討論報告,然後不斷解決他們的疑惑和困難。

寫作,特別是學術性寫作,如果不建立在一個情境或問題上,到底有什麼能成為學生學習動機的?

一直朝學術性寫作教學在努力,而且會告訴學生:「你可以不要當金庸或九把刀,但你要有能力在大學或研究所,甚至未來的職場上寫一篇流暢且能解決問題的論文。學術研究的價值在於解決問題,如果你沒記住我講的這句話,你就不要說你修過我的中文寫作課。」

他們最後沒在課程結束時完成個人的那篇小論文,但他們已經能綜合他們所學到的概念描述(定義)及邏輯論證,在Intel Visual Ranking 上進行問題因素排序和分析,他們所排序和分析的問題是:(1)有哪些因素是考慮選擇一個作為全國統一的拼音系統應考慮的?(2)將這些要素依照重要程度的高低加以排列並說明原因。
你可以像他們一樣為下列因素進行排序並說明原因嗎?
¡ 公民的認同
¡ 拼音系統本身的繁簡度
¡ 拼音系統本身產生的背景
¡ 國內政黨勢力間的和諧
¡ 國家主權的維護
¡ 國家檔案的延續
¡ 華文教學市場的發展
¡ 與其他華語文地區的接軌
¡ 學習者學習的難易度
最後他們還以這些因素去為四種拼音系統列出四級分制的評分表。

有一位亞斯伯格症學生選修我的課。剛開始他主動來向我表達他是亞斯伯格時,我笑著對他說:「啊!我知道愛因斯坦也是亞斯伯格!說不定你是愛因斯坦第二!」但我內心壓力很大,因為我沒受過教亞斯伯格學生的訓練,我很擔心上課時他病發。然而,比起其他所謂「正常」的學生,在這種教學中,他是最能滔滔不絕地和組員分析每一個問題的。他最後在小組報告中,說只有在這裡,他才能享受學術研究的快樂而不再是考試機器。

最感動的是:一個學生就在他上課筆記的封面寫著:「學術研究的價值就在於解決問題。」

而值得檢討的是:我只用一個學期的時間教這些。學術研究另一個重要的思考能力——「建立關係」以及Intel Seeing Reason(繪製關係圖)、Showing Evidence(提出論據)這兩項重要的思考工具,我全沒能講到。還有從思想轉譯成中文時的相關文法修辭及語言學上的重要觀念,都沒時間講。

教育部讓這樣的選修課開在高一,而且上完一學期又要重新選修,學生來來去去的,要將它規劃成一學年的進度也因此出現困難。如果要把寫作相關的知識全部教完,需要兩個學年才夠。我為這門課所作的投影片已經超過115張,如果要整套製作完可能多達兩百張。

我覺得高中和大學的寫作教學應該作整體的規劃,所有開設這門課的老師應該有一個組織或研究平台來進行教材教法的研究,如此才能使這門課展現它的專業。

請相信:一名優秀的中文寫作教師光是中文系是栽培不出來的。一名優秀的中文寫作教師應是一個能整合文法學、修辭學、語言學、心理學、邏輯學和教學設計學等領域知識於一爐的老師。

你知道嗎?在Stanford University,Learning Science, Design and Technology是發給 M.A 和Phd 這兩種學位的課程。我們怎能在開一門課時不去理會教學設計這個領域的知識?

讓我們再一次思考:我們一再地讓學生接受填鴨式的寫作教學,到底能讓他培養出什麼能力?讀萬卷書確實能讓他擁有更豐富的知識,這對寫作的確有所裨益。但除此之外,不會思考的人又如何去運用他的知識從事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