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9日 星期三

中文文法與中文寫作之1:語構的運用.7 條件與效能間的關聯

中文文法與中文寫作之1:語構的運用.7  條件與效能間的關聯

什麼樣的條件下,您會沉浸在寧靜的氛圍中呢?有什麼樣的中文語構能表達條件與效能間的關聯呢?讓我們欣賞以下的影片:


只要我到OCB頻道,我就會沉浸在輕鬆、寧靜的氛圍中。

以上這句話使用了以下的語構:

只要 A,S 就會 B。

A是一個條件,B 是在 A 這個條件下產生的效能,S則是產生B這個效能的主體。

您喜歡養蘭嗎?


只要用心照料,蝴蝶蘭苗就會逐漸成長進而綻放美麗的花朵。



只要用心,你就會將尋常的蔬菜料理成一道道佳餚。

使用這個語構造一個句子激勵自己吧!

2019年6月8日 星期六

中文文法與中文寫作之1:語構的運用.6 條件與行動間的機制

中文文法與中文寫作之1:語構的運用.6  條件與行動間的機制

如果將高麗菜、杏鮑菇、木耳、胡蘿蔔、素燻肉放到鍋子裡,不加水、不加任何調味料,然後置於瓦斯爐上做無油煙料理,要怎麼樣才能確保這些蔬菜不會燒焦呢?什麼樣的中文語構可以來描述條件與行動間的機制呢?


您可以使用以下的語構:

一 A,就 B。

例如:

看到鍋子冒煙,馬上將瓦斯關掉。

「一」後面所接的語句是一個條件,「就」後面所接的語句則是一個行動。「一 A,就 B。」其中 A 是採取 B這一行動的條件。

一 A,就 B。」是當下立即性的條件與動作發生的機制描述。但,有時候,條件和動作或狀態的互動機制並非發生在當下,而是未來某個不確定的時間點出現了該條件,而和該條件產生互動機制的動作或狀態亦非立即,這時候,您可以使用以下的語構來表達:

一旦 A,就 B。

例如:

亞麻一旦結果,宣告生命即將結束。


您的生活中,有什麼樣的事情可以透過這個語構來表達呢?

到了八月,院子裡的蔥蘭開滿一整個花盆。


這個句子中的 A (條件:到了八月) 和 B (狀態:院子裡的蔥蘭開滿一整個花盆) 之間的機制並非發生在當下,這說明了「一 A,就 B。」這個語構也用在條件是恆常、固定的一個時間點(到了八月),這個時間點一到,某個動作、狀態就會隨之發生。例如:

一到了上下班時間,路上就會擠滿了人和車。

一旦 A,就 B。」中的 也會有立即發生的情況,例如:

毛毛蟲一旦發現柳丁樹,會盡情地把柳丁樹的樹葉吃個精光。



2019年5月29日 星期三

中文文法與中文寫作.3 中英文句型的轉換.3

中文文法與中文寫作.3 中英文句型的轉換.3

是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美軍首次遭逢軍機被擊落的命運?
是日本台南海軍航空隊。

然而,坂井三郎(Saburō Sakai )參與了這場戰役,日本官方卻未將這次的勝利歸功於他。

以下是英文維基百科對這件事的敘述:

On the third day of the battle, Sakai claimed to have shot down a B-17 flown by Captain Colin P. Kelly. Sakai, who has often been credited with the victory, was a Shotai leader engaged in this fight with the bomber, although he and his two wingmen do not appear to have been given official credit for it.

這段話以中文來表達,仍然牽涉到句型轉換的問題。

首先是 On the third day of the battle, Sakai claimed to have shot down a B-17 flown by Captain Colin P. Kelly. 這句話的後半部 a B-17 flown by Captain Colin P. Kelly是屬於被動結構,在轉換成中文表達時,必須透過以下的語構來表達:

由 A 所 + 動詞 +的+名詞

也就是:

由機長Colin P. Kelly 所駕駛的B-17 。

On the third day of the battle, Sakai claimed to have shot down a B-17 flown by Captain
Colin P. Kelly.以中文表達則是:

在這場戰役的第三天,坂井宣稱已經擊落由機長 Colin P. Kelly 所駕駛的 B-17 。

要注意:On the third day of the battle也要做結構的轉換。要先說戰役,然後再說第幾天,否則直接按照字面翻譯成「第三天的戰役」,顯然就和原文的意思有所出入。

最複雜的中英文轉換是以下這句:

Sakai, who has often been credited with the victory, was a Shotai leader engaged in this fight with the bomber, although he and his two wingmen do not appear to have been given official credit for it.

在中文裡,要先從 although he and his two wingmen do not appear to have been given official credit for it. 這句先說:

雖然日本官方在他們的判斷中,並未因這次勝利授予他和他的兩名隨從戰機人員戰功。

appear to 和 seem to 的用法相同,都是表達「被判斷是......( to be judged to be:)」的意思,也就是指日本官方的判斷。to have been given official credit for it 是被動結構,轉換成中文,要以以下語構表達:

施事者(指日本官方) + 述語(授予) + 受事者(他和他的兩名隨從戰機人員)+抽象名詞(戰功)

Sakai, who has often been credited with the victory, was a Shotai leader engaged in this fight with the bomber,

這句話中的who has often been credited with the victory也是被動句,但施事者不明。在中文裡,施事者不明的情況下,可以「人們」來當施事者。 has often been是指「從以前到現在都是經常如此」的意思,也就是「一直以來」和「經常」搭配的結構。credit someone with something 是指認為某人擁有某個成就,也就是將某個成就歸功於某人。因此轉換成中文主動句時,可以以下的方式表達:

一直以來,人們經常將這次的勝利歸功於他。

至於was a Shotai leader engaged in this fight with the bomber該怎麼以中文表達呢?

Shotai 應該是Shōtai 的誤寫,是日文しょうたい的英文拼音,也就是中文「小隊」的意思。Shotai leader 就是小隊長。engage in sth 是參與某事,在這裡使用被動態,是指奉日本政府的命令參與這場戰鬥。engaged in this fight with the bomber是指和負責投擲炸彈的士兵受命一同參與這場戰鬥。整句以中文表達則是:

是一位小隊長,和負責投擲炸彈的士兵受命一同參與這場戰鬥。

On the third day of the battle, Sakai claimed to have shot down a B-17 flown by Captain Colin P. Kelly. Sakai, who has often been credited with the victory, was a Shotai leader engaged in this fight with the bomber, although he and his two wingmen do not appear to have been given official credit for it.

以上這段英文以中文表達則是:

在這場戰役的第三天,坂井宣稱已經擊落由機長 Colin P. Kelly 所駕駛的B-17 。雖然日本官方在他們的判斷中,並未因這次勝利授予他和他的兩名隨從戰機人員戰功,但坂井是一名小隊長,他和負責投擲炸彈的士兵受命一同參與這場戰鬥,因此一直以來,人們經常將這次的勝利歸功於他。


2019年5月26日 星期日

中文文法與中文寫作.3 中英文句型的轉換.2

中文文法與中文寫作.3 中英文句型的轉換.2

您欣賞坂井三郎(Saburō Sakai )嗎?


以下是英文維基百科對他的一句描述:

Saburo Sakai was survived by his wife Haru, two daughters, and a son.


survive 在這個句子中是指在某人,特別是家人,過世後,繼續活下去(to continue to live after someone, especially a member of your family, has died)。如果我們以以下的中文被動句型來表達,您覺得可以清楚地、典雅地表意嗎?

坂井三郎被他的妻子Haru、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繼續活下去。

我想大家都會覺得以上的中文表達很奇怪。英文被動句轉換成中文時,如果直接採取中文被動句來表達,總是會讓人感到難以將意思表達清楚,也缺乏文句的流暢和典雅。

這時候,我們需要將英文的意思融會貫通,再以中文的典雅句型表達。
以下是較典雅的中文句型,適合用來表達這句話的意思:

坂井三郎身後留下妻子、兩名女兒和一名兒子。

「身後」是指一個人過世,「留下」意指「留下」之後的名詞所指的人並沒有和這位往生者一同死去。將這兩個中文詞語的意思合併在一起,也就是坂井三郎過世後,妻子、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仍然繼續存活下去,符合 survive 在英文原句所要表達的意思。「名」和「個」意思相同,但是較為典雅的用詞。

英文被動句轉換成中文表達時,往往會以主動句表達。但,轉換的過程中往往需要將英文的原意融會貫通,透過適當的詞語組合來表達。這是繼 be awarded 之後,另一個顯著的例子。


2019年5月16日 星期四

中文文法與中文寫作之2. 詞類與語構的接軌.7

中文文法與中文寫作之2. 詞類與語構的接軌.7  致使動詞與語構的接軌

中文的文言文和英文中都有所謂的「致使動詞」。在中文文言文中,最有名的例句就是蘇軾〈赤壁賦〉中的這兩個句子:

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其中的「舞」和「泣」就是致使動詞。

英文中的致使動詞更多:

He tried to impress me with his extensive knowledge of wine.
The news surprised everyone.

中文文言文以及英文中的致使動詞,在以現代中文表達時,必須以以下的語構來表達:

A(施事者)+ 使 + B(受事者) + 該致使動詞所要表達的動作

例如:「幽壑之潛蛟,孤舟之嫠婦。」以現代語體文來說,則是:

使幽壑中潛伏的蛟龍舞動使孤舟中的寡婦哭泣

如果沒有使用這個語構來表達,而是直接以以下的方式來表達,意思則會完全相反,例:

舞動幽壑中潛伏的蛟龍。

意思變成是某一施事者舉起蛟龍在舞動。

後一句如果沒有使用這個語構表達,則會造成語句不通順,而不知所云:

哭泣孤舟中的寡婦。

哭泣這一述語是不會有賓語(受詞)的。

英文的致使動詞,在轉換成以中文表達時,也大多以這個語構來表達,例如:

He tried to impress me with his extensive knowledge of wine.
                                   ⇩
他試圖以在酒方面的廣博知識使我印象深刻

The news surprised everyone.
                     ⇩
這個消息使每個人感到意外

2019年5月5日 星期日

中文文法與中文寫作.3 中英文句型的轉換.1

中文文法與中文寫作.3 中英文句型的轉換.1

以下的英文若要以中文表達,什麼樣的句型和用語最符合中文文法和語用習慣呢?

James Gosling was awarded The Economist Innovation Award in 2002.
有人把以上的句子以這樣的中文表達:

詹姆斯. 高斯林被經濟學人雜誌授予發明獎。

事實上,「被」字在中文裡通常用於描述負面的狀態,例如:「他被罵了。」而且在政府所公布的法律統一用字中,規定「給予」用於抽象事態的表述,例如:「給予鼓勵。」若是具體的物,則應使用「給與」,例如:「給與獎品。」經濟學人獎是有獎金的,不適合使用「授予」。那麼什麼樣的句型和用語適合將  James Gosling was awarded The Economist Innovation Award in 2002. 轉化成中文表達呢?您可以使用以下的中文句型和用語來轉換這個英文句子:

詹姆斯. 高斯林於2002年獲頒經濟學人發明獎。

在中文裡得獎這樣的榮耀,大多以「獲」字來表達,而將一個獎給與一個人,則用「頒」字。年分則置於受獎者和獲獎敘述之間。整句話是以主動句來陳述。「獲頒」也就是「獲得....頒發」的意思,「獲」和「頒」之間省略了頒獎者。「獲頒經濟學人發明獎。」也就是「獲得經濟學人雜誌頒發經濟學人發明獎」的意思。

你怎麼以中文描述自己得到一份獎學金呢?一般而言,獎學金要經過申請,而且不會有什麼頒獎儀式。所以,習慣上,在臺灣人們會這麼說:

我申請到農會的獎學金。

這時候就不說「我獲頒農會獎學金」了。

2019年5月1日 星期三

中文文法與中文寫作之2. 詞類與語構的接軌.6

中文文法與中文寫作之2. 詞類與語構的接軌.6

動賓式合義複詞以及動賓式詞語結構在句子中具有受事者或行為、舉措發生的原因時,我們已經整理出以下與語構接軌的情形:

A 為 B(受事者) + 動賓式合義複詞之述語 / 動賓式詞語結構

A 為 B(行為、舉措發生的原因) + 動賓式合義複詞之述語 / 動賓式詞語結構

A 向 B + 動賓式合義複詞之述語 / 動賓式詞語結構

A 與 B +動賓式合義複詞之述語 / 動賓式詞語結構

除此之外,「分類」、「分組」、「分級」「編號」、「發酵」、「發芽」等動賓式詞語結構在句中若有施事者或受事者,又該使用什麼樣的語構來表意呢?
「分類」、「分組」、「編號」,您可以使用以下的語構來表達施事者對受事者施行了這些動作:

A(施事者) + 將 + B(受事者) + 加以 + 動賓式詞語結構

例如:

居民將垃圾加以分類。

老師將學生加以分組。

農民將水果加以分級。

學校將課桌椅加以編號。


「加以」是表示在受事者身上施行了一個動作。「將」的意思和「把」的意思相同,但較為文言,「把」通常用於口語化的句子。這類語構中的受事者通常處於被動狀態,而且以物為多。「A(施事者) + 將 + B(受事者) + 加以 + 動賓式詞語結構」這類的語構在英文裡,通常是一個動詞來表達,如:classify、group、number。以英文為第一語言的中文學習者或是翻譯者,要特別注意這一雙語間的對比。

「發酵」、「發芽」呢?這類的動賓式詞語結構通常是施事者做了另一個動作,導致受事者產生了這個狀態,您可以使用以下的語構來表意:

A(施事者) + (一個描述動作的動詞、詞語結構或短語) + 使/讓 + B(受事者) +  動賓式詞語結構

例如:

媽媽在麵粉上加上酵母使它發酵。

姊姊為種子澆水讓它發芽。

「使」和「讓」的差別在於,「使」字表示施事者施行這一動作有其強烈的意志要達成某一個目的。使用「讓」字,則表示施事者以順其自然的態度施行了一個動作,而且受事者只要有施事者這一動作就很容易產生某一狀態。以英文來做對比分析,「使」字相當於 make,「讓」字相當於 let。

2019年4月18日 星期四

中文文法與中文寫作之1:語構的運用.5

中文文法與中文寫作之1:語構的運用.5  比較之後的取捨

在英文裡,當我們要表達在比較 A 和 B 之後,認為應捨棄 A 而選擇 B 時, 我們可以說:
 It would be better to B(verb) rather than A(verb). 例如:
  It would be better to type a report with a computer rather than write it on a piece of paper by hand.

中文呢?如果你要表達在「生吃牛心番茄」和「將牛心番茄拿來煮豆腐」這兩種處理牛心番茄這種食材的作法之中,放棄其中一種作法而選擇另一種作法,這時,有什麼樣的中文語構可用來表達你的取捨呢?



其實這是很古老的語構,在《論語》中就已經出現這種語構。孔子曾這麼說:

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禮,與其奢侈鋪張,寧可節儉樸素;喪事,與其過於注重形式與外表的繁文縟節,寧可簡單而內心哀戚。)

孔子使用了以下的語構表達了他分別在奢與儉,易與戚的取捨:

與其 A,寧 B。

「與其」之後所接的 A 是說話者或書寫者表示要捨棄的對象,「寧」之後的 B 才是說話者或書寫者的抉擇。這個語構在現代語體文中,「寧」常以「不如」來取代,而成為以下的語構:

與其 A,不如 B。

所以,怎麼表達在「生吃牛心番茄」和「將牛心番茄拿來煮豆腐」這兩種處理牛心番茄這種食材的作法之中,放棄其中一種作法而選擇另一種作法呢?我會這麼說:

與其生吃牛心番茄,不如將牛心番茄拿來煮豆腐。




有時候視需要,可以在這個語構之前做一些分析、比較,例如:


番茄要在加熱後才會產生茄紅素,生吃並無法攝取茄紅素。因此與其生吃牛心番茄,不如將牛心番茄拿來煮豆腐。



你有什麼樣的取捨可以使用這個語構來表達呢?


2019年4月14日 星期日

寫作的挫敗

無意間看到這影片,深受感動:Science is not a sprint, it's a  marathon.科學不是短跑而是馬拉松。What keeps me day in and day out is hope. 讓我每天持續工作下去的是希望。

也許是最近面對程式設計的瓶頸,讓我對這影片中的旁白感觸特別深。

想:大學三年級時,師大國文系第一次開設資訊教育課,那在1980年代臺灣的國文系是很特別的事。我們班只有兩個人選修這門課。開課老師並沒有因為我們是國文系學生而使我們免於寫程式。老師對所有選修這門課的學生一視同仁。記得有一天晚上,我就坐在電腦教室,一直專注於寫程式、做沒有微軟的年代裡的電腦文書處理。直到晚上八點多,走出師大校園,走在師大路的巷弄間,才猛然發現餐店一家家正在準備打烊。

寫程式真的是人生的馬拉松。最近,我在寫程式上遇到瓶頸。題目是要求以遞迴(Recursive algorithm)寫出讓電腦依二的一次方至四次方列印出不同數量的星星。以 loop 其實很容易做出來,但以Recursive algorithm來做,就是一直做不出來。問程式設計老師,也得不到可以解決問題的答案。去網路查閱全球各地的網友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嘗試他們所寫的程式,結果電腦還是沒印出那些星星。

我沒問我自己為什麼要讓自己陷在這種困境。不過,看了這影片,我問了我自己:難道不也因為希望嗎?都成功地寫了好幾個專案的程式讓電腦如人意地運作了,為什麼要放棄?是不是對 Recursive algorithm 瞭解得不夠透澈,才寫不出來?於是,我嘗試旁聽 edX裡大學的課,希望能瞭解得更透澈些。

寫作,沒有挫敗、沒有困境嗎?有!寫作像短跑,還是像馬拉松?其實,也像馬拉松。

以前在高中開設「中文寫作」課時,在和學生連繫的電子郵件署名下,會有這一句話:「無望其速成,無誘於勢利,養其根而俟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如果沒有充實的內在,根本寫不出文章,更遑論好文章。從充實內在到發而為文的過程,其實也像馬拉松。

寫作,像程式設計一樣,會有困境和挫敗。如果,你問我:「什麼是寫作的挫敗?」年輕時會覺得得不到老師的讚賞、投稿被退稿、參加文學獎或學術論文獎沒得獎、得獎了卻被批評得一無是處......等等都算寫作的挫敗。

可是,現在年過半百的我覺得寫作的挫敗是:沒有希望。

老師的讚賞、投稿被接受、參加文學獎或學術論文獎得獎都有到來的希望,讀者和評審的負面批評也有翻轉的可能。年輕時,就因為相信有這些希望和可能,才會一直寫下去。那就像相信程式總會寫出來,所以,持續奮鬥下去,一定要找到可以破解困頓的方法一樣。當這些希望不存在,就意味著再怎麼努力都不可能成功了,那鐵定是挫敗。

我是師大國文系第一屆選修資訊教育的學生,沒有學長學姊可以詢問破解困頓的方法。但人生處在篳路藍縷的境界時自有其樂趣。中文寫作教學也一樣,在臺灣,要做篳路藍縷的事,有時候還要蒙受冷嘲熱諷,甚至來自學生的網路霸凌。但,很安慰的是,當同事的冷嘲熱諷、學生的網路霸凌和中文寫作教學部落格並陳在網路上時,時間讓人看見了大江東去,浪滔盡的是什麼。

What keeps me day in and day out is hope. 讓我每天持續工作下去的是希望。


2019年4月2日 星期二

中文文法與中文寫作之1:語構的運用.4

中文文法與中文寫作之1:語構的運用.4    比較異同的語構

要使用什麼樣的中文語構來比較異同呢?

讓我們先欣賞以下的影片:



從以上的影片,您可以看出韓式泡菜和臺式泡菜的異同嗎?

您可以以下的語構比較兩種事物的相同點:

1. A 和 B 都......

例如:

韓國和臺灣都有名之為「泡菜」的開胃菜。

2. A 和 B的相同點在於......

例如:

韓式泡菜和臺式泡菜的相同點在於它們都是由生菜加上醬料醃漬而成。


怎麼說明其相異之處呢?

您可以使用以下的語構來說明:

然而,在......方面,A......;B則是......。

例如:

然而,在食材方面, 韓式泡菜是以山東大白菜醃漬而成;臺式泡菜則是以高麗菜做成。

接續以上的語構,進一步說明兩者在製作醬料上所使用的食材多寡之差異,則以以下語構來說明:

就......方面而言,A較 B......。

例如:

就醬料方面而言,韓式泡菜的醬料所使用的食材較臺式泡菜的醬料所使用的食材多。


最後,要總括說明比較的結論時,可使用以下的的語構:

整體而言,A的......較為.....;B則是......。

例如:

整體而言,韓式泡菜的口味較為麻辣;臺式泡菜則是酸甜爽脆。

2019年3月30日 星期六

還好,我回來了!來自韓國和日本的讀者

還好,我回來了!來自韓國和日本的讀者

我一直很想知道使用feedproxy.google.com訂閱《中文寫作教學》部落格文章的讀者是來自哪一個國家的讀者。

最近比對一些部落格後臺的資料,發現來自這個網站的網頁瀏覽數和來自韓國的網頁瀏覽數一直都有著對應關係,我想這是來自韓國的讀者。而且,最讓我關切的是這一兩天,當韓國讀者湧現時,〈文章下架訊息及文章引用注意事項〉這篇文章進入了熱門文章之列,而且這篇文章的被瀏覽數和來自feedproxy.google.com及韓國的瀏覽數相同。顯然,這篇文章所提到的文章下架訊息,受到來自韓國讀者的關注。我想其中〈 關注IB 中文寫作作業系列〉文章的下架,是來自韓國的讀者最關切的訊息。韓國有11所學校開設 IB 的 DP課程,我想這其中包括中文課程。見https://ibo.org/country/KR/

在此要向來自韓國的讀者致意:不要擔心,雖然這個系列暫時下架,但,和這個中文寫作作業有關的中文文法,我會透過〈中文文法與中文寫作〉這個標籤陸續發表。IB 中文寫作作業中有關書信等應用文的寫作,也會透過其他標籤發表相關文章。

我要再次對韓國讀者說:對於你們透過 feedproxy.google.com 訂閱我的文章,我很感動。由於我父親罹患癌症,我必須照顧我父親,原本我在學校所開設的「中文寫作」課關閉,我也就荒廢了這個部落格一些年。直到我父親過世,我守喪滿期年後,才又回來。而你們似乎相信我會再回來,就這麼以feedproxy.google.com守候我新文章的出現.......想著想著,眼淚不禁奪眶而出。還好,我回來了!不然,我就不知道我的生命中有人這麼守候著我的再出現。

同時,我也要向我的追蹤者致意:我離開這個部落格時,沒有任何追蹤者。隔了一些年再回來時,看到有一位追蹤者,我有點訝異。再想一想,您也是和來自韓國的讀者一樣,相信我會再回來,所以就那麼把您自己設定為追蹤者。從您的名字看起來,那個英文拼音應該是日本女子的名字。我不知道您等了多久。還好,我回來了!否則,我就不知道我的生命中有一個人因為我的部落格文章,而追蹤著我。

還好,我回來了!否則,我就會辜負你們這份可貴的守候之情。

由於你們的守候,我會繼續寫更多有關中文寫作的文章發表在這個部落格,以報答你們守候的情誼。

學校的課總有關閉的時候,不管是什麼原因導致課程關閉,這個課程的教材在課程關閉後的十年內仍有讀者持續閱讀這些教材,這對開設這門課的教師而言永遠是最大的鼓勵和安慰。

還好,我回來了!所有守候著這個部落格的讀者們。


2019年3月29日 星期五

再論語言性質

再論語言性質

這幾天看到〈中性語言與非中性語言的分野〉持續居於熱門文章之列,而且在 Google 搜尋引擎輸入「中性語言」這一關鍵字,這篇文章一直都是居於第一頁第一篇。

我想有可能是研究生或大學生寫報告,找到這裡來。

在此建議讀者們:還是找到原文論述,好好研讀它吧!這是我在開設【中文寫作】時的教材,當時透過部落格,讓學生們得以複習。我這篇教材(文章)的依據是 Irving M. Copi 所著 Introduction to Logic 的中文翻譯本,譯者為張身華。目前這本書在網路書店上都還看得到。「中性語言」是這本書中的一節。

不過,不要走偏鋒。沒有一篇文章該百分之百都使用中性語言。中性語言適用於報導、客觀陳述。但,一篇學術性的文章多多少少會出現對於某些事、某些物的評價。這時候,從事研究的人要學會如何建構自己的評價基準,而且這個評價基準要具有相當程度的說服力。在臺灣教育改革中,有一段時間,大考中心出了一些判斷「主觀語言」和「客觀語言」的國文考題,那是臺灣國文教育改革的一道光,但沒多久就消失了。很可惜。在閱讀〈中性語言與非中性語言的分野〉的同時,我希望您能同時閱讀「邏輯學元素與中文寫作」這個標籤下其他有關語言性質論述的文章,並且閱讀邏輯學著作中有關語言分析的文章。

在 Google 搜尋引擎輸入「中性語言」這一關鍵字,會看到同運人士所主張的「中性語言」。這是同一語彙不同指稱的中文語言現象。請您留意。

另外,在 Google 搜尋引擎輸入「中性語言」這一關鍵字,還會看到這個考題:


在跟父母親進行溝通時,使用中性的語言比較不會破壞親師關係,下列哪一個描述比較符合中性 語言的原則?
(A)我覺得智強上課常常遲到,媽媽能不能麻煩你注意一下。
(B)智強上課的時候很不專心,一直會跑出教室,我常常要把他找回來一下。
(C)小朋友都說智強身體有味道,我擔心其他小朋友不會喜歡跟他玩,是不是請媽媽注意。
(D)智強有很多行為都跟自閉症很像,媽媽你要不要帶他去看醫生。
答案是(C)。

這個題目對於「中性語言」並沒有定義。但如果從邏輯學的定義來判定那些話是中性語言, (A)才是中性語言,因為這句話沒有任何評價,「遲到」是有時間可以界定的判斷,也不算主觀語言。(C)從邏輯學上對中性語言的界定來看,「我擔心其他小朋友不會喜歡跟他玩」中的「我擔心」是一種情緒表達的語言,所以不算邏輯學上所稱的中性語言。(B)「智強上課的時候很不專心」的「很不專心」是帶有主觀評價的語言,所以也不是邏輯學上所稱的中性語言。(D)「智強有很多行為都跟自閉症很像」中的「自閉症」雖然有醫學上的定義,但一個人說某人「有很多行為都跟自閉症很像」又說「媽媽你要不要帶他去看醫生。」是在表達說話者對這個人的評價:不合群、很難溝通。當然不是中性語言。這個題目從題目和標準答案的關係看來,是在問:哪一句話比較是站在旁觀者的立場說話?和邏輯學上所討論的中性語言並非相同的概念。以上四句話如果要改成邏輯學上所定義的中性語言,可以分別這麼說:

(A)智強常常在上課鐘打二十分鐘後才進教室。
(B)智強上課,一直會跑出教室。
(C)小朋友都說智強身體有味道。
(D)智強常常不能跟著大家一起行動。

當然,和家長溝通,不是在寫報導性或學術性文章,這麼中性,還溝通什麼呢?帶些關懷的、禮貌的、諮詢的語言吧!

(A)智強常常上課鐘打二十分鐘後才進教室,不知道媽媽對於智強這個行為有什麼看法?
(B)智強上課的時候,一直會跑出教室,我常常要跑遍校園把他找回來。媽媽可以給我一些建議嗎?
(C)小朋友都說智強身體有味道,我擔心其他小朋友不會喜歡跟他玩,媽媽覺得呢?
(D)同學專心聽課的時候,智強常會自己一個人做他的事,甚至拿起玩具槍兀自揮舞著,不能和大家一起行動。媽媽能給我更多有關智強之所以有這些行為的訊息嗎?

您覺得呢?



2019年3月27日 星期三

您好,香港讀者

您好,香港讀者

這幾天從部落格後臺看到2019/3/25下午11:00至2019/3/26下午10:00這段時間內,來自香港的網頁瀏覽數有30個!

在此,要向香港讀者致意:您好!

香港讀者在我心目中有很重要的指標意義。在我寫碩士論文時,開始接觸香港的中文教育資料。我的論文主題是「議論文的教學設計」。指導教授給了我幾張香港的中學中文教科書影印資料。我當時讀了以後感到非常愉悅,原因不是我的論文因此可以增加篇幅或引述資料,而是那種教科書的內容設計讓人看了以後,覺得很愉悅:它在課文後面設計很有趣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讓人看了,覺得好活潑、好可愛、好慧黠!雖然,我的論文沒有引用它,但它一直在我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好想,哪一天去香港找一個可以瀏覽香港各種中小學教科書的圖書館或書店,好好把香港的中小學教科書都看過。這個部落格一直都有來自香港的讀者,我之所以說「香港讀者在我心目中有很重要的指標意義」,就是因為香港在我心中一直是一個中小學中文教科書設計優異的地方,而且香港在中文寫作和中文教學這方面的論文相當多,可以看出香港這個以廣東話為主要家庭語言的華人城市以學術界為根柢,要把香港的中文教育帶到一個登峰造極的狀態。香港的學者在國際教育組織 IB 也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對於全球的中文教育具有一定的影響力。所以,如果香港的教育界會肯定我的部落格文章,那麼,那是我心中最大的安慰。

部落格後臺看不到哪個區域的讀者喜歡讀那些文章的資料。但香港讀者大量湧現的時候,「邏輯學元素與中文寫作」這個標籤下的文章就會成為熱門文章。這幾天,很久沒成為熱門文章的「有一天,孔子遭遇了邏輯」在香港讀者大量湧現後,又再度成為熱門文章。我想這兩者是有關連的:香港讀者中很多人閱讀這篇文章,所以它才會在香港讀者大量湧現時,成為熱門文章。這讓我很感動,有一種「海外存知己」的欣喜。想:從地圖上看來,香港和高雄隔著一片要飛行一小時左右的海洋,而就在這個海洋的另一端,有一群和我從未謀面的人,和我一樣關心一個學術上的問題,然後,滑動滑鼠看著我寫的文章,看著看著,文章擠進了熱門文章,成為部落格的焦點,而我就是一直希望世人關注這個學術上的問題,直到這幾天才看到了關注它的人。這是知己。

在臺灣要把邏輯學運用到中文寫作教學,非常艱困。「有一天,孔子遭遇了邏輯」中的邏輯論證方法就是有國文老師不懂,無法解釋給學生聽,就隨便丟了一句「這和國文無關。」這還不打緊,就因為有老師丟這種話給學生,學生還在網路上霸凌強調邏輯學和議論文關係密切的老師。

臺灣是華人世界中缺乏邏輯學素養的地區。影響所及就是大法官同婚釋憲事件和一連串令人怵目驚心的同志運動爆發。在這些事件中,很多臺灣人對於同運荒謬的論證毫無反駁能力。明知它荒謬,就是不知道該怎麼拆穿它的荒謬。那時,臺灣面臨非常嚴重的婚姻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危機,一大堆盲目的年輕人大談「同性戀就是時尚愛!」反同者在在受到攻擊。但,在這節骨眼上,就是看不到邏輯縝密的論述互相對談。

還好,有香港。香港學者深具邏輯學素養的論述,陪臺灣反同團體走過最驚心動魄的那段反同時日。

您好,香港讀者。孔子遭遇邏輯之日已遠,而我在一個和孔子一樣遭遇邏輯就手足無措的華人社會裡,看盡人們讀著《論語》,卻在毫無邏輯學素養的情況下,不知道怎麼捍衛儒的家庭觀、儒的忠與恕。公投是這個缺乏邏輯學素養的華人社會常使用的解決問題模式,然而,有些公投結果是提案者贏了,而整個國家卻因此要承受更嚴重的國際訴訟。

唉!很多天,我們遭遇邏輯。

2019年3月23日 星期六

文章下架訊息及文章引用注意事項

文章下架訊息及文章引用注意事項

《中文寫作教學》部落格的讀者:
 您可能過去曾在這個部落格發現一些文章,想要再回顧,卻找不到了。在此向您報告:這個部落格有一部分文章已經下架了,這些文章包括五感寫作、IB 中文寫作作業。
之所以下架的原因是:五感寫作有很多當時選修該課程的學生的姓名和參與課程的情況,雖然這些學生當時同意透過部落格互相觀摩,但為了保護他們的個資,我把這些文章下架了,還原為草稿。這些文章的被瀏覽次數都以千計,可能是學生要寫同樣的作業,來到這裡參考這個課程的寫作內容。我不認為這是好現象。還是自己想、自己寫吧!

IB 中文寫作作業之所以下架,還原為草稿,是因為這個寫作作業是目前還在研修 IB 中文文學及語言課程的學生還在進行中的作業,並不適合在 IB 認證考試未結束前,提供任何解題文章。我當時看到作業的發布年分是2016年,誤以為已經是過去的作業,後來獲得更多資訊後,才知道還沒進入認證階段。不過,這一系列的文章將會在 IB 認證考試結束後,重新問世。在我心目中那是很值得關注和討論的中文寫作議題。

另外,如果您是學者或教師,發現這個部落格有您想要引用的文章,請您註明出處。如果同一篇文章同時刊登在期刊和部落格,依據學術倫理,還是要優先引用期刊文章。牽涉到認知心理學寫作理論的部分,建議您還是要看原文的研究內容。我在寫碩士論文時發現認知心理學寫作理論,當時臺灣和香港都有學者譯著這個理論,但似乎都侷限在那個圖而已。我自己找到原文,從第一個英文字母到最後一個標點符號都讀過,才發現還有重要的內容未被譯著成中文。我發表這些文章四、五年後,美國都還有網站持續在整理、引述認知心理學寫作理論,很多讀者仍然讚嘆這個理論。也許,看了原文,您會有更新的發現。這是可看到原文的網站:https://fsuprelims.weebly.com/composition/flower-linda-and-john-r-hayes-a-cognitive-process-theory-of-writing-ccc-324-dec-1981-365-387

祝福大家教學、研究、學習,快樂又充實。
                                                                              Ching-hsiu Lee




2019年3月9日 星期六

再次歡迎新讀者並感謝持續閱覽《中文寫作教學》部落格的讀者

再次歡迎新讀者並感謝持續閱覽《中文寫作教學》部落格的讀者

         昨天我收到 Google 的通知,通知的內容是要我提供 sitemap,好改善《中文寫作教學》部落格在搜尋引擎上的排名。

        收到通知後,我到 Google console 去看《中文寫作教學》部落格在搜尋引擎上的排名。在過去6個月是第12名。

        然後,我試著輸入「認知導向中文寫作教學」,這是這個部落格的熱門文章,網頁瀏覽數都以百計。可是令我詫異的是:真的!在「認知導向中文寫作教學」這組關鍵字下,完全沒有任何文章連結到《中文寫作教學》部落格來!而刊登我這類文章的期刊卻因我的這類文章名列第二!


        這意味著讀者真的不是透過關鍵字搜尋來到這個部落格,而是透過書籤、連結或分享平臺連結到這個部落格來的。我為這種情形感動:我根本還沒弄懂怎麼提交 sitemap 給 Google,但原有的讀者卻早已透過書籤、連結或分享平臺介紹這個部落格給其他讀者。真的很感謝你們。我不是透過部落格營利的人,也沒什麼時間和心思去研究 Google 的搜尋排名。但部落格後臺的資料顯示讀者人數持續增加,每個月以三、四百個瀏覽數在增加,讀者所在區域也持續擴散。特別是這一兩天,越南的瀏覽個數竟然名列第一,單日瀏覽數有20個。雖然比起前幾週,美國單日瀏覽數是100個,20個不算多,可是對我而言,它的意義就是:讀者所在區域已經擴散了:東南亞的讀者所在國家從原有的新、馬,擴散到越南。另一個讀者所在區域擴散的數據也令我驚喜:愛爾蘭的網頁瀏覽個數單週紀錄高達 9個!首度超過原先一直排名第二的香港。德國當然也令我驚喜,德國的網頁瀏覽個數已經接近香港,單週到達7個。我不清楚讀者是否為臺灣派駐在這些國家的華語老師,如果是,但願這個部落格能讓華語老師們覺得在異鄉仍有故鄉的支援,好好往前衝吧!克服所有的困難,讓臺灣的華語教學在世界建立起品牌。

        越南是很多臺灣媳婦的故鄉,當地也有臺灣學校。越南的大學聘用很多臺灣華語教師。德國和臺灣的華語教學合作、交流也好幾年了。愛爾蘭有一些臺灣僑胞所開設的中文學校。但,烏克蘭和肯尼亞(肯亞)則是和中國大陸合作密切的國家,這個部落格也有來自這兩個國家的讀者。這令我感觸很深:在中文寫作教學這個領域,簡體中文的使用者,除了中國大陸、新加坡、馬來西亞外,其他以簡體中文為主要學習標的的國家的讀者,也來到我的部落格。在臺灣,有什麼事可以讓我們覺得無國界呢?美食、救援之外,中文寫作教學也是無國界的。

        這個部落格的熱門文章是以週計算的。看到2009年到2010年的文章仍然屬於熱門文章,我當然也是感觸良多:文章會不會有泡沫化現象呢?我想有。但相對的,有些文章即使寫作年代久遠,也不是教科書上指定必讀必考的文章,但還是會有很多人讀它。所謂「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在網路發達的年代,更讓我們見證了這句話的真實性。當初邀請我寫文章的期刊編輯本來希望我寫一寫大學入學考試作文解題之類的文章,我堅持將認知心理學和寫作的關係引介給臺灣國文教育界,也堅持將 Intel的思考工具透過期刊,讓臺灣的國文老師認識。九年、十年過去了,網路上,這些文章依然熱門,沒有泡沫化。而我為出版社所寫的解題,感覺真的像泡沫般:起初被吹得滿天飛舞,華麗、夢幻,出版社大發利市,可是,最後,泡沫終究是要破滅的,而我就靜靜地看著這人間的消與長、幻滅與永恆。

2019年3月8日 星期五

歡迎歐洲和印度的讀者

歡迎歐洲和印度的讀者

這幾天從部落格的後臺發現《中文寫作教學》部落格的讀者出現歐洲國家的讀者,包括德國、愛爾蘭、烏克蘭。另外也新增了來自印度的讀者:




其中德國、愛爾蘭、印度都有臺灣派駐當地的華語教師。而烏克蘭則未有訊息顯示有臺灣教師在當地擔任華語教師。

在此,向來自這些國家的讀者致上我最熱烈的歡迎之意,希望在中文寫作教學上,全球的同好和夥伴們能藉由部落格一起分享知識和經驗。

先向烏克蘭的讀者問候:歡迎您!如果您是簡體中文使用者,在部落格的右下方有翻譯應用程式,只要您選擇簡體中文,整個部落格就會以簡體中文呈現。

也要向派駐德國、愛爾蘭、印度的臺灣華語教師致意:歡迎!希望這個部落格對您的海外教學生涯有所幫助。我是高中國文老師退休。目前,臺灣的中文系所與華語系所在中文文法上所使用的術語並不太一致。例如:華語系所所講的「謂語」和中文系傳統文法教科書上的「謂語」是兩個全然不同的概念。舉以下的例子來說:

    我愛迷迭香。

中文系以及過去的國立編譯館所編的高中文法教科書在分析這句話的文法時,稱「我」為「主語」;「愛迷迭香」為「謂語」。但在對外華語教學界所謂的「謂語」就是句中的動詞。然而,中文系以及過去的國立編譯館所編的高中文法教科書則稱句中的動詞為「述語」。

有關中文系所與華語系所在中文文法上所使用的術語之不同,往後我會慢慢整理出對照表來。如果您是臺灣派駐在國外的華語老師,請您留意在文法術語上的差異。

如果您是當地的中文教師,由於這些讀者資料的提醒,以後我會在分析文法時附上英文相關用語,以服務更多國家的讀者。

再次歡迎你們。

2019年3月3日 星期日

再次感謝全球的讀者

再次感謝全球的讀者

這幾天,我到Google的搜尋引擎,輸入「中文文法與中文寫作」時,很驚喜地看到以下的搜尋結果:




從今年二月16日到今天(三月3日),〈中文寫作教學〉部落格在這組關鍵字下一直排名第一,超越清大、臺大和僑委會全球華文網。這對我而言,意義重大。在中文寫作教學這個領域中,臺灣、香港和中國大陸,甚至美國、澳洲都有很多這個領域的夥伴,嘗試透過文法來建構中文寫作教學的理論,我不算什麼先鋒。可是,嘗試從語構這個面向去探討中文寫作的,從搜尋引擎上看來,〈中文寫作教學〉部落格是第一個中文網站。

如果你們問我:「妳怎麼想到的?」我說:「經驗使然。是29.5年的教學經驗所促發的想法。」儘管中文是臺灣的行政語言、是學生各階段入學考試的必考科目,學生對語構也不見得都能掌握得很好。但能否掌握好語構卻是句子能否流暢的重要因素。對以中文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而言,則是能否將語彙組織成句子的關鍵。臺灣過去曾有一段時間,高中設有中文文法課,和修辭合稱為〈文法與修辭〉,上學期是文法課,下學期是修辭課。在教育部廢除這門課之前,我教這門課教了好幾年。然而,整個文法課的重點都放在詞類、構詞和句型,沒有提到語構。去年春天,我去成大研修對外華語教學課程,在文法課程上,對外華語教學界唯一提到的語構就是「把字句」。其實,中文的語構相當多,它並非完整的句型,甚至很難用什麼句型名稱來稱呼它,所以,就稱它「語構」。如果要翻譯成英文,比較接近的英文說法應該就是 syntax,也就是組織語彙的架構。由於搜尋引擎排名的激勵,我會陸續把中文中的各種語構有系統地整理出來。謝謝大家。

我也再次到〈中文寫作教學〉部落格後臺瀏覽各種資料。這次讓我感動的是「流量來源」:



從這個資料看來,〈中文寫作教學〉部落格的讀者中有人是透過 feedproxy.google.com閱讀這個部落格的文章的。我之前不清楚這是什麼網站,甚至還看到有臺灣部落客說沒人在使用這個網站。後來透過英文網站的解釋,我才知道是讀者設定訂閱機制,作者一有新文章,馬上就會收到通知。明白這點後,我非常感動。在此要向訂閱者致上最深最深的謝意。謝謝您這麼關注我的新文章。此外,流量來源沒什麼關鍵字,這表示讀者是透過書籤、連結閱讀這個部落格的。真的很感謝你們的看重。這個資料還有 www.google.com.br 這個來源,這是最新的來源:巴拉圭。哇!南美洲的內陸國家!那巨大的蓮葉是這個星球的一個驚嘆號。但願這個部落格能像巴拉圭的巨型蓮葉一樣,引起讀者們的讚嘆。


2019年2月24日 星期日

中文文法與中文寫作之2. 詞類與語構的接軌.5

中文文法與中文寫作之2. 詞類與語構的接軌.5

在〈中文文法與中文寫作之2. 詞類與語構的接軌.4〉中,我們討論了「A 為 B +動賓式合義複詞之述語 / 動賓式詞語結構」、「A 向 B +動賓式合義複詞之述語 / 動賓式詞語結構」與「A 與 B +動賓式合義複詞之述語 / 動賓式詞語結構」三種語構所表達的意思之不同點。你可能還有以下的疑問:如果就 B 是 致使 A 產生該動作、行為、舉措,或者 B 是動作的立即接收對象來決定使用「向」或「為」,那麼,以下句子中的空格,該用「向」還是「為」?

1. 他☐莉莉擦藥。
2. 華美☐爺爺搥背。
3. 客戶☐經理抱怨客服人員的專業程度不夠。
4. 明權☐大學入學制度的缺陷☐媒體投書。

顯然,第1句和第 2句中的☐中都是使用「為」;第 3句則是使用「向」;第 4句的第一個☐應使用「為」,第2個☐使用「向」。

你當然會問:「第1句中的莉莉和第 2句中的爺爺不是句中的直接受事者嗎?為什麼不使用「向」字?『他為莉莉擦藥。』和『他為莉莉流淚。』的『為』字意思一樣嗎?」

的確,第1句中的莉莉和第 2句中的爺爺都是句中的直接受事者。但,「他為莉莉擦藥。」和「他為莉莉流淚。」的「為」字意思並不相同:「他為莉莉擦藥。」中的「為」字是用以指示、銜接「他」提供「擦藥」這項含有服務性質的舉措的對象;「他為莉莉流淚。」的「為」字是用以指示、銜接致使「他」產生「流淚」的原因。第2句「華美為爺爺搥背。」的「為」字,用法和「他為莉莉擦藥。」的「為」字用法相同。由此可知,如果動賓式合義複詞當述語或動賓式詞語結構作為句子的一個成分,用來表示一種含有服務性質的舉措時,使用以下的語構:

A 為  B +動賓式合義複詞之述語 / 動賓式詞語結構

這也說明了為什麼我們說:「大家為災民祈福。」而不說「大家向災民祈福。」或「大家祈福災民。」這是因為「祈福」是一種帶有服務性質的宗教活動,簡單的方式有燃香、合掌站在神明前禱告,再隆重一點的則是在神佛前跪拜、稽首,最盛大的祈福活動則是舉辦法會,邀請僧尼(佛教)、點傳師(一貫道)或道士(道教)依各宗教儀軌展開各種儀式、典禮。「祈福」儘管「福」具可傳輸性,但和「祝福」不同的是:「祈福」是舉辦一種宗教活動;「祝福」則是傳達個人的心願。「A 為 B 祈福。」表達A 為 B進行一個宗教儀式;「A 祝福 B。」則是 A 將祈求神佛降福給 B 的心願傳達給 B。兩者所使用的語構完全不相同。

至於第 3句,您有疑問的地方可能不在於「客戶向經理抱怨客服人員的專業程度不夠。」的「客戶向經理抱怨」使用「向」連接施事者「客戶」和受事者「經理」,而是「抱怨」這個做為句中述語的動賓式合義複詞之後直接名詞「客服人員」,這算是省略傳輸詞「給」的句型嗎?「客戶向經理抱怨給客服人員的專業程度不夠。」不是很奇怪嗎?

當然,「客戶向經理抱怨給客服人員的專業程度不夠。」是很奇怪的句子。其實,「客戶向經理抱怨客服人員的專業程度不夠。」這個句子中的「抱怨」所在的語構讓我們發現了動賓式合義複詞當述語時的另一種現象:如果這個動賓式合義複詞中的「賓語」除了當名詞用外,也有當動詞用的用法時,這類的動賓式合義複詞其後是直接接名詞的。「抱怨」的「怨」既有名詞用法,也有動詞用法。雖然在「抱怨」這個複詞中,「怨」是名詞當「抱」的賓語,但「怨」本身就有動詞用法,在這種情形下,「抱怨他」、「抱怨客服人員服務態度不佳」都算是文法正確。「賀喜」也有同樣的文法現象:「喜」在「賀喜」中是名詞當「賀」的賓語,但「喜」既有名詞用法,又有動詞用法,所以「賀喜皇上」也是文法正確。

第 4句「 明權為大學入學制度的缺陷向媒體投書。」則是讓我們一眼看出「向」、「為」的用法之不同而且可共同拼合成另一類的語構:

A 為 ......向  B + 動賓式合義複詞之述語


2019年2月16日 星期六

中文文法與中文寫作之2. 詞類與語構的接軌.4

中文文法與中文寫作之2. 詞類與語構的接軌.4

動賓式合義複詞當述語(動詞)以及動賓式詞語結構有其行為之所以產生的原因時,使用「 A 為 B + 動賓式合義複詞 / 動賓式詞語結構」。行為之成果、後果具有可傳遞性且有其對象時,則可使用「A +  動賓式合義複詞 / 動賓式詞語結構(省略傳遞詞「給」)+ B」的語構。此外,還有其他與這類複詞或詞語結構有關的語構嗎?

有。「行禮」、「致敬」會有其動作、行為、舉措所欲傳達的對象;「結婚」、「乾杯」則有其共同完成其動作、行為、舉措的對象,但卻不使用上述「為」字語構,也不使用省略傳遞詞的表達方式,而是以以下的語構呈現:

❆ 若是單向面對受事者表現施事者其動作、行為、舉措所欲傳達之情意的情況,如「行禮」、「致敬」,則使用以下的語構:

A 向 B + 動賓式合義複詞之述語(動詞) / 動賓式詞語結構

例如: 他向罹難者獻香、行禮。
             課長以鞠躬向董事長致敬。

❆ 若是動作、行為、舉措有其共同完成的對象,則使用以下的語構:

A 與 B +動賓式合義複詞之述語(動詞) / 動賓式詞語結構

例如:我將在2020年與安德魯•葛特列結婚。
            他與他乾杯,一起慶祝業績成長。

對於以中文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而言,困惑之處可能在於:何時該使用「為」?何時又該使用「向」?其實這並不難分辨:如果動作、行為、舉措是主語 A自己進行、完成,而引起主語 A產生該動作、行為、舉措的 B,並非該動作、行為、舉措之成果或後果的承受者,則使用「為」,例如「他為她流淚。」如果引起主語 A產生該動作、行為、舉措的 B是該動作、行為、舉措直接的承受者,則使用「向」,例如「她向總裁致敬。」而只有「祝福你」、「造福癌症病患」、「施恩群黎」這類動作、行為、舉措之成果或後果有其可傳輸性,才使用「A +  動賓式合義複詞 / 動賓式詞語結構(省略傳遞詞「給」)+ B」的語構。「行禮」、「致敬」是立即性的動作,而非如「福」、「恩」需經過祈求、創造、施行這類的醞釀過程才能傳遞給受事者,所以「A +  動賓式合義複詞 / 動賓式詞語結構(省略傳遞詞「給」)+ B」的語構並不適用於「行禮」、「致敬」這類的動賓式詞語結構。

您可能還會想到「革命」這個動賓式合義複詞。「革命」看起來很像動詞,但在中文除了文言文「武王革命」一語中當述語(動詞)外,現代華語中,「革命」幾乎都當名詞用,例如「AI 技術將為我國的資訊產業帶來革命。」、「臺灣的民主化過程並非以革命產生而是透過體制內改革達成。」此外,「革命」還常和「性」字組合成形容詞用法,例如「賈伯斯為手機的使用帶來革命性的貢獻。」

2019年2月14日 星期四

中文文法與中文寫作之2. 詞類與語構的接軌.3

中文文法與中文寫作之2. 詞類與語構的接軌.3

在「中文文法與中文寫作之2. 詞類與語構的接軌.2」中,我們討論了動賓式合義複詞當述語(動詞)時,其後不得接賓語(受詞),而是應以「A 為 B +動賓式合義複詞 」的語構來表意;同時動賓式詞語結構在句中若有其舉措之所以發生的對象或原因,也應以「A 為 B +動賓式詞語結構 」的語構來呈現。

您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那麼,「逐鹿中原」、「出身貧寒」又該怎麼解釋呢?「中原」是「逐鹿」的賓語嗎?「逐鹿」顯然是動賓式合義複詞,那麼這句成語的文法錯了嗎?「出身」也是動賓式合義複詞,「貧寒」是形容詞。難道動賓式合義複詞當述語(動詞)時,其後要接形容詞?

誠然,「逐鹿」是動賓式合義複詞,在「逐鹿中原」中當述語(動詞)。但,「中原」並非「逐鹿」的賓語(受詞),而是「逐鹿」這一舉動發生的地點。在中文裡,特別是較為文言文的語句,處所、地點前的介詞「於」通常會省略,「逐鹿中原」本來的意思就是「逐鹿於中原」,類似這種省略地點、處所前的介詞的情況,還有畢業歌歌詞中的那一句「何時重逢天涯」。「何時重逢天涯」就是「何時重逢於天涯」的意思。

至於「出身貧寒」中的「貧寒」是指「貧寒之家」,在中文裡,特別是文言文裡,以形容詞代稱名詞的情況並不少見,例如「縈青繚白」(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的「青」即是以形容詞「青」轉品為名詞代稱青山;以「白」轉品為名詞代稱白雲(一說是流水)。「出身貧寒」是指「出身於貧寒之家」。

您有可能還會想到中國大陸阿里巴巴所研發的 AI 把「我們學習中文在上海」列為文法錯誤的句子。這種句型到底能不能算是文法錯誤?其實有爭議:如果,這名外國學生的完整句子是「我們學習中文在上海,在這中國最大的商業城市。」或者寫成「我們學習中文,在上海。」您會不會覺得這是詩化的句子,而不忍心說它錯?改成「我們在上海,在這中國最大的商業城市,學中文。」文法當然沒錯,可是「我們學習中文,在上海,在這中國最大的商業城市。」與「我們在上海,在這中國最大的商業城市,學中文。」這兩個句子要表達的重點一樣嗎?前者表達的重點是:我要告訴你我們學習中文,附帶告訴你地點是上海,接著又附帶說明上海是什麼地位的城市。後者,強調我們人在上海,附帶說明上海是什麼地位的城市,順便告訴你我們在上海做什麼。這兩個句子會因為不同的問話而產生。前者會因為要回答「你們做些什麼事?在哪裡?那是什麼樣的地方?」這個問話而產生;後者會因為這個問句而產生:「你們現在在哪裡?那是什麼樣的地方?你們做些什麼事?」

AI 要有更多的 data,才能正確判讀錯綜複雜的中文文法。

最後,讓我們思考「造福鄉里」這個短語的文法:它和「加油他」一樣?還是屬於「逐鹿中原」一類的短語?顯然是屬於「逐鹿中原」一類的短語,意思是在鄉里中創造幸福。「鄉里」是「造福」的處所,而非賓語(受詞)。那麼,「這項新藥將造福癌症初期病患。」又怎麼解析它的文法呢?「癌症初期病患」難道不是「造福」的賓語(受詞)?不,在「造福」與「癌症初期病患」之間省略了一個表傳遞的介詞「給」,也就是完整的句子應該是「這項新藥將造福給癌症初期病患。」這種動賓式合義複詞當述語(動詞),或動賓式詞語結構有其動作的傳遞對象時,省略傳遞詞「給」的情形也不少,例如「施恩群黎」也是在「施恩」與「群黎」間省略傳遞詞「給」。當然,「祝福你」也是省略傳遞詞「給」的句型,也就是「祈求神佛降福給你」;而「祝福你一帆風順」則是在「祝福你」之後補充說明是什麼樣的「福」,也就是「祈求神佛降福給你,讓你一帆風順」的意思。

由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印象:動賓式合義複詞當作述語(動詞)用時,其後不得直接接名詞當賓語(受詞),但若動賓式合義複詞當作述語(動詞)用時,其後出現名詞,這個名詞會有兩個情形:其一是,這個名詞是這個動賓式合義複詞當作述語(動詞)時其動作、行為、舉措所發生的地點,而兩者之間往往省略表處所或地點所在的介詞「於」。其二,如果動賓式合義複詞當作述語(動詞)用時,其後所接的名詞並非處所或地點,那麼,這個名詞會是這個動賓式合義複詞當述語(動詞)所產生的動作之成果或後果所傳遞的對象,兩者之間往往會省略傳遞詞「給」。這也進一步說明了「加油他」的文法錯誤:「他」並非處所或地點;「加油」這個舉動所產生的後果並不會傳遞給「他」,正如「流淚」就是淚流下來,淚不會傳遞給那個讓你流淚的人。聲嘶力竭在場邊吶喊、使盡全身力氣舞動著,吶喊所產生的喉痛、熱舞所產生肌肉疲憊,都不會傳遞給「他」,只能說「加油」所產生的氛圍會像空氣一樣擴散,但「他」也只是感受到那種氛圍,而不是接受某個物件;那種氛圍並非像「福」或「恩」那樣直接讓人感受到是一種禮物式的給予,即使寫成「加油給他」仍然突兀。

至於現代華語中以「在」接地點表行為、動作、舉措發生地點或處所的語構,習慣上會置於該動作、行為、舉措之前;而詩化的句子,通常會把這個語構置於動作、行為、舉措之後,而在兩者之間加上逗號。

2019年2月13日 星期三

感謝美國的讀者

感謝美國的讀者

昨天到《中文寫作教學》部落格的後臺,瀏覽資料,看到以下的數據,非常欣喜:


在2019-02-05下午5:00 至2019-02-12下午 4:00 這段時間內,來自美國的網頁瀏覽數有100個!

原本要到 edX 研修 Penn Engineering Software development 課程的我,馬上又趕快寫了一篇文章回饋讀者。

2005年夏天,我去過美國,住在 Newton,對於大波士頓地區的華人仍然為保留中華文化而努力的情形,非常感動。就在我住所附近的圖書館裡,有一個中文圖書專區。這個專區裡有用語相當典雅的繁體中文題詞【東西津梁】。而在波士頓華埠,我看到了一個個繁體中文的廣告招牌,雖然有些用語和臺灣的用語迥異,但仍然感到親切。最特別的是,那裡有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飄揚,還有【天下為公】的牌坊。聽說,那不是中華民國的駐美國辦事處,而是當地華人在上個世紀初告別中國時,漂洋過海帶到美國的旗幟。而在一些波士頓的古蹟介紹碑文中則是英文與繁體中文並陳。

我想這100個來自美國的網頁瀏覽數可能是華人讀者。謝謝你們。

我正在學程式設計和軟體開發,有一個心願:開發出一套中文寫作校對軟體,當人們在電腦打字寫作中文文件時,這套軟體能隨時提醒寫作者哪一個字用錯字了,哪個語構不完整,哪個句子需要做什麼樣的修正。我想這值得全體華人共同努力。讓科技幫助文化繼續發展,是一件美好的事。而中文教師有了這套軟體後,則可更快速地修改學生的作文,並將節省的時間轉移到更多的華人文化探索上。

今天是正月初九了,在此,向美國及全球華人拜個晚年:新年快樂!

                                                                                                     Ching-hsiu Lee

2019年2月12日 星期二

中文文法與中文寫作之2. 詞類與語構的接軌.2

中文文法與中文寫作之2. 詞類與語構的接軌.2

她將組啦啦隊到場加油他。」這句話最近出現在臺灣的媒體,乍聽,真的有點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再仔細分析,會發現之所以會出現這類的句子,問題出在臺灣的中文教育太過重視修辭格教學,而漠視文法知識的掌握。在臺灣教國文最不願意再回首的不愉快經驗是:學生一上課就搶著要表達他知道那是譬喻、那是轉化、那是倒裝.......。但問起學生:「作者使用這個修辭格的美妙或成功之處何在?」學生就一副不想再參與上課的樣子,彷彿這個星球的中文學習只有修辭格。更恐怖的是,明顯文法錯誤的句子,隨便抓個修辭格名稱來貼標籤,譬如:倒裝、轉品、飛白等等,就彷彿所有的錯誤都不必在意。

加油」是什麼樣的詞類?該置於什麼樣的語構中來表達意思呢?

加油」很明顯是一個動詞,而且如果我們以英文文法來進行對比分析研究,它屬於不及物動詞,其後不得接受詞。再以構詞類型來分析,它比較像是英文中的片語(phrase);以傳統中文文法的術語來說,「加油」是一個動賓式合義複詞:也就是由動詞「加」和名詞「油」所組成的詞語,在這個詞語中,「油」又當作「加」這個動詞的受詞,而傳統中文文法稱受詞為賓語,因此就以「動賓式」來稱這類的詞。同時,由於「加油」在中文裡除了將汽油注入汽車油箱這個動作,稱為「加油」外,很多時候,「加油」用來表達透過言語、舉措使一個人振奮起來,有勇氣和活力去從事某個活動。這類已經超乎字面意義而有固定、特定意義的詞彙稱為「複詞」。而透過融合組成該複詞之單詞的詞義所形成的複詞就稱為「合義複詞」。而如果「加油」只是單純表達「將汽油注入汽車油箱」這個意思,就不屬於「合義複詞」,而是很容易被拆解的「詞語結構」,和加水、加糖、加鹽屬於同類的詞語結構。

中文裡動賓式合義複詞,並非都當述語(動詞)用,也有當名詞用的動賓式合義複詞,例如「屏風」。

再回到「她將組啦啦隊到場加油他。」這句話來討論:動賓式合義複詞類的述語(動詞)由於已內含一個賓語(受詞),所以大都當不及物動詞用。「過年」後面還能接什麼受詞呢?「今年我在家過年。」就已經語義完足了,沒有什麼可當「過年」的賓語(受詞)。而「加油」這一動賓式合義複詞當動詞用時,在語用上,就是施事者做出「加油」這個舉措,這個舉措雖然有其對象,但這個對象並不直接當「加油」的賓語(受詞),而是要透過以下的語構來表達:

A 為 B 加油。

這類的詞類與語構接軌的情形還有:

我們將為公司賣力。

他為她流淚。

大家為災民祈福。

「賣力」、「流淚」、「祈福」都是內含賓語(受詞)的動賓式結構,在句子中都以以下的語構來表達:

A 為 B + 動賓式詞語結構

「她將組啦啦隊到場加油他。」有可能是說話者故意要造成「飛白」修辭,也就是故意講錯一個句子結構,來引人注目。「飛白」在小說創作中,用以紀錄市井小民、農漁民、工人、白丁或孩童不諳文法結構而說出不合文法結構的句子,自有其趣味。但,如果是知識分子正式發表談話,「飛白」,適當嗎?